■本报记者 李配亮 杨云慧
她很“抠门”,多年来自己不吃一顿肉,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块钱;她又很慷慨,把全部获得的奖金和大部分工资近50万元,全部用于资助学生、困难群众和贫困山区的教育。她支撑着病体完成了165名学生的家访,行程3000多公里。她说:“我的爱永远输送不完!因为党和人民源源不断地为我输送着爱。”
她没有子女,却是许多孩子的妈妈。“儿童之家”创办之初,还要她背着、抱着的孩子,现在已是初中学生。今天,依然有50多个孩子叫她“妈妈”。
她少年失去父母,青年失去丈夫,又身患重病,面对接连不断的不幸,她选择坚强;为了让未来的母亲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多方奔走,筹办免费女子高中;她支撑着病体完成了165名学生的家访,行程3000多公里。
她,就是共产党员、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儿童之家”院长、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
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今年,她带领的团队再次获得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殊荣。
面对这么多的荣誉,张桂梅却说:“我的爱永远输送不完!因为党和人民源源不断地为我输送着爱。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裤,老气的花衬衫、旧皮鞋,厚厚的近视眼镜……当记者再次见到张桂梅时,她的“行头”和多年前几乎一模一样。见记者打量她,爽朗的张桂梅自嘲道:“同事们都叫我‘老太太’,习惯了,穿着舒服就行。”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女性,她的人生和事业,却和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张桂梅195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满族家庭,18岁临近高中毕业时,母亲去世,她随支援边疆建设的姐姐来到云南,两年后,她成了香格里拉县林业局子弟学校的一名教师。
1988年,张桂梅随丈夫调到大理任教,开始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丈夫患胃癌去世。为了从悲痛中走出来,张桂梅来到了偏远的华坪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践行自己“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在华坪,张桂梅放弃了进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的机会,而是选择了条件特别差的中心中学。提起当时的选择,张桂梅说:“我看中的就是学校条件艰苦这一点。”在中心中学,张桂梅承担了4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任务,“感觉几乎都在小跑,不跑前跑后地辅导学生,哪能行?”
1997年,张桂梅患了子宫瘤,必须尽快手术。但眼看着自己的学生3个月后就要升学考试了,她把医院的诊断书悄悄锁了起来。7月,把学生送进考场后,她才独自到医院做了手术。没有理会“最少也要调养半年后才能工作”的医嘱,手术后的第24天,张桂梅又站在了华坪县民族中学的讲台上。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们认为我是不是很傻?”张桂梅说,“条件越艰苦的地方,越需要我,也更能锻炼人。”
可就在第二年,又一次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张桂梅再次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当她重新站在讲台上时,教育局和学校领导要为她减一门课,但她死活都不肯:“我的病可以慢慢治,但耽误了学生,那是一生的罪过啊。”
“只要孩子们生活好,我当‘乞丐’,值”
2000年,张桂梅开始担任刚成立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
“儿童之家”本来是一所带有福利性质的孤儿院,为了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张桂梅的坚持下,孤儿院的名字改成了“儿童之家”。成立第一天,“儿童之家”就招收了36个孩子,小的只有两岁,大的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一个月后,孩子增加到50多个。每天晚上,张桂梅跑回“儿童之家”忙里忙外,第二天将孩子们的事情都安排好后又匆匆赶到学校上课。
但从第二年开始,“儿童之家”开始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孩子们的吃喝拉撒开支越来越大,怎么办呢?”这愁坏了张桂梅,她想到了“乞讨”。
张桂梅找政府部门开了一张证明,就来到了华坪县城大街上“乞讨”。因县城不大,相互认识的人很多。“刚开始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慢慢地也就觉得无所谓了。只要孩子们能生活得好一点,我当‘乞丐’,值!”但张桂梅一个多月“讨”到的钱对“儿童之家”越来越大的开支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她并没有放弃。2003年暑假,张桂梅从华坪“转战”昆明。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