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面对急剧变革的21世纪社会,学校教育在要求学生习得知识基础上,更看重培养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即养成他们的真实性学力。
OECD(经合组织)倡导的“关键能力”所指,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而且更是运用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在内的种种心理和社会的资源,在特定的情境应对复杂课题的一种能力。
美国“21世纪型能力”的界定则涵盖了:思维的方法——创造性与革新,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与决策,学习能力和元认知;活动的方法——沟通与协同活动;活动的工具——信息素养及信息沟通技术素养;生活的方法——社区与国际社会的市民性、人生与生涯设计、个人与社会责任。
知识不是呈现碎片化堆积状态,而是一个系统、一种结构。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是聚焦理解了的知识,而是有体验支撑的能够运用的知识。知识是能够汇集、编码种种见解的智慧,它不仅能够解释理解了的东西,而且能够借助语言,思考理解的东西。它是每一个人能够基于证据和根据,作出自己回答的智慧,也是能够基于反思,拓展语言范围,用于问题解决的智慧。这就是21世纪型的能力。
总之,知识社会时代的教育不追求以知识为中心的学力,而是去寻求以“通用能力”为中心的学习,从而形成一种真实性学力。
真实性学力唯有借助真实性学习(即探究学习与协同学习)才能实现。这种真实性学习具有很多明显特征。
一是儿童自身拥有课题意识。当儿童直面问题情境之际,会从现实的状况与理想状态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比如,在考察身边河流的活动中,发现垃圾污染的现象,会激发他们的环境意识。在设定课题的场合,让儿童直接接触这种对象的体验活动极其重要,这将成为之后展开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二是基于课题意识与设定的课题,儿童展开观察、实验、参观、调查、探险,通过这些活动收集课题解决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收集活动可分自觉的与不自觉的两种。基于明确目的而进行调查或者采访的活动,属于自觉活动;而埋头于反反复复的体验活动,从中不知不觉收集信息的情形也很多,这属于不自觉活动。这两种活动往往是浑然天成的。由此收集的信息多种多样,有数字化的,也有语词化的,这是由于测量或者文献调查之类不同活动而导致的不同结果。
三是整理与分析。整理、分析收集的信息,有助于活跃和提升思维活动。这里需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方面是多大程度收集怎样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决定用怎样的方法来整理与分析信息。
四是总结与表达。在整理与分析信息之后,就得展开如何传递给他者或直接自己思考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会把每一名儿童各自既有经验与知识,同通过其学习活动进行整理与分析的结果链接起来,使得每一名儿童的思考更加明晰,课题更加突出,从而产生新的课题。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要使他们拥有明确对方的意思与目的意识——向谁传递、为什么而梳理,从而会改变进行梳理与表达的方式以及思维方向。
五是自觉把归纳与表达同信息的重建、自身的思考和新的课题链接起来,并且充分积累应当传递的内容。可以说,探究过程是儿童自身直面现实中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学习过程。这种过程对于作为学习者的儿童而言,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的展开,而不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单向灌输的学习。它是儿童能动的学习活动,是培育他们通用能力的协同学习。要从根本上提升探究学习的品质,协同学习不可或缺。单独一人若要实现探究学习是困难的,只有通过诸多伙伴一道协同学习,探究学习才能充实。协同学习可以集中诸多信息,从不同视点展开分析,超越学校,同社区与社会链接起来。
真实性学习需要真实性评价作支撑。构成这种评价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观察——以某种方式观察学生知道什么,思考什么,会做什么;推测——推测学生这些表现背后认知过程是怎么起作用的;把握——清晰把握学生这些表现背后认知过程本身的真实面貌。教育者要组合这三个要素,作为决定下一步教学的判断材料。评价是起点站而不是终点站,所以,评价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发现、赏识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