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生命 苏亮月 绘
教育应当是一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生长的沃土。当事关教育的每个生命都在这块土地上自由呼吸、自由成长时,才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教育生长样态。
校长自由生长的“泥土”
2010年底,我从教育局副局长职位上转任山东省昌邑一中校长时,正值潍坊市推进第二轮校长职级制改革,全市校长职级制的良好生态已基本形成。
在这样的“泥土”里,作为“农夫”的校长,既是设计师又是守望者,和师生一起,按照自己的心路历程办学,让我真正找到了一名校长的职业乐趣——探究。在探索教育规律、师生成长规律、科学管理规律的实践中,我总结了“方向比力量重要、民主比管治重要、土壤比化肥重要、吃什么比怎么吃重要、内生比激励重要、成长比分数重要”六条基本经验,探索了“务本求真”“中庸之道”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体验了一名普通高中校长要扮演好的“引领者、诊断者、谈判者、实践者”四个最重要角色,也让我开始找到了校长专业成长的尊严与力量。
校长职级制12年的实践与探索,走过了“取消级别—专家办学—依法自主办学”三个阶段,为校长的专业生长打通了“奇经八脉”,也使我在自主办学的大道上能够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教师卓越成长的“泥土”
校长职级制让校长迸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么,校长又怎样把这种“生命力”传递给老师,让老师的“生命力”自动自觉地生发呢?我历来坚信“只有结构和过程变化才能引起结果的变化”,并在校园醒目位置建成了雕塑《重构》,旨在通过文化、组织、架构、课程等的重构,变革学校内部治理体系。
2011年,我们先是把“分校负责制”改为“年级负责制”,副校长兼任年级主任,让他们泡在师生中间;2013年,我们实施“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线面并行、以面为重”的管理模式,强化年级部教学,突出处室的服务功能;2014年,开始启动“线面融合、条块联动”的管理模式,使7个年级部的教学与7个处室的服务逐渐“粘合”;2015年,我们开始转向“毛细血管”的疏通——四个“作业组”的落地:以学生为中心、以班主任为核心、基于学情的作业组,以课程为中心、以备课组长为骨干、基于教情的作业组,以学习为中心、以班干部为领袖、基于自我管理的作业组,以事件为中心、以干事为支点、基于服务的作业组。由此,调节“土壤”,营造适合师生生命生长的良好生态。
孩子各美其美的“泥土”
昌邑一中的育人目标是“允德允能、各美其美”,怎么让六千多名孩子都能开出不同的花朵?我首先想到的是多年来师生共同沉淀下来的校本课程、师本课程和生本课程。
记得刚任这所学校校长时,人们眼里只盯着分数、成绩、升学率,学生几乎变成了“刷题”的机器。2012年,我开始提出“三维质量观”,即“质量=学业质量+发展质量+状态质量”,并制定了昌邑一中年级部“三维”质量指标考核评价办法,用“外压”的指标“倒逼”领导干部和老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5年秋,基于57级27班的一个真实案例,我在昌邑一中34次潍水研修会议上提出了“四维质量观”,即“质量=灵魂的高贵+思维的力量+生命的旺盛+情感的丰富”。它从结构、规律出发,尊重学生的生命生长,很快就得到了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正是这个质量观,成为了撬动我校校本课程开始落地的“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沉淀形成了信息学特色课程、高端设计与美术课程、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自然科学创新课程、国际课程、博雅人文综合课程六大品牌课程。不同的课程为不同的学生创设了更多生命成长的“跑道”,满足了学生不同的生长需求。
从“一维质量观”到“三维质量观”,再到“四维质量观”的演化及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的推进,我一直在思考,教育作为慢的“农业”,生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我们要修炼心性,静待花开。特别是作为校长,内心必须坚定“守望生命”的终极信念,静享“守望”的幸福,创造生命成长的自然生态。
(作者系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