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我们在认真审视学校师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通过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写作和阅读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拓宽阅读渠道,提高阅读量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我结合班级情况制订了具体方案,拓宽阅读渠道,丰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量。
如何拓宽渠道提高阅读量呢?我们的思路是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先利用语文主题丛书增加课外阅读量。同时充分利用图书室、教学网络等资源;增设班级图书角,定期举办“换书节”, 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课外读物,在交流互动中进行阅读分享,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提高阅读量。
在提高阅读量的同时,课外阅读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学生自读——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师生共读——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书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曾读过的名著、经典篇目……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延伸。这需要教师提供阅读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阅读内容的选择关乎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方向。首先,要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其次,要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再其次,要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最后,选择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自主筛选、提炼重点的能力。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我们指导学生灵活掌握“三读法”:
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如在阅读同时进行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卡片等。
组织阅读的交流讨论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阅读交流讨论活动,让阅读成果得以共享,提高了阅读效率。如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把课外阅读的成果向同学展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在阅读后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完善自读的体会和认识;组织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览等竞赛活动,对在读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成就感,同时发挥这些学生的榜样作用,激励其他学生;上好课外阅读辩论课,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观点、不同体验组织辩论,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体验,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很好地做到了课前的方向指导和课后的检测,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堂内容,并对学生课堂讨论的理解程度得以全面把握,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读书笔记给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老师们每天早上最快乐的事就是欣赏学生的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上经常会看到学生的一些心里话:“老师,我们爱您,您辛苦了!”“老师,您的良苦用心我们都明白,放心吧,我们会努力的。”……简短的几句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读书笔记成了师生沟通的桥梁。
读写结合的课外阅读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学生会逐渐具备不同体裁内容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由于分析性读书笔记会引导孩子们主动去品味一些优美词句的表达方法,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学生视野开阔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就连书写也规范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台底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