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迎接未来:图书馆课程涵育信息时代素养

[db:作者]  2016-11-30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走进图书馆》行前课 本文作者 供图

  ?校长领导力之课程设计力⑤

    主持人 

    沈茂德,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兼任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教授。

    主持人语 

    从阅读能力到信息能力,从信息能力到媒介素养,人类知识载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知识获得及学习方式,不断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青少年新知识和信息获得能力的培养,很多国家和地区把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和大学生培养的关键素养纳入育人目标。

    因此,领导新时期的学校构建中小学生图书馆课程体系,有利于学校教育有效落实信息素养的培育,而这些素养也正是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最近一年,在我院的图书馆中,经常看到一批批中小学生在查找图书,认真阅读,有时还分小组讨论着什么。这是我院图书馆协同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开发的“中小学生图书馆课程”上课场景。

    为什么开设这样的课程呢?我院在指导附属学校发展的过程 中,认真思考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个学校,一个时代”的办学目标,希望通过附属学校的实验研究,探索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育人目标和育人途径的一些问题,探索提出和实验一些引领我国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

    图书馆课程是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在构建三元全息课程体系中创设的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以图书馆为课程资源,以图书馆素养为课程目标,以任务驱动式活动课程为形式,培养中小学生阅读、信息、媒介、图书馆礼仪、文献研究、信息化社会责任与图书馆情感等综合素养。

    构建图书馆素养体系

    满足信息化社会所需

    图书馆课程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图书馆素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信息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资源”。从阅读能力到信息能力,从信息能力到媒介素养,人类知识载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知识获得及学习方式,不断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青少年新知识和信息获得能力的培养,很多国家和地区把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和大学生培养的关键素养纳入育人目标。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国家课程。

    然而,从全世界范围看,各国所重视的信息素养或媒介素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和能力范畴,在课程实施中难以具体化和细化。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0)》(以下简称《标准》),被称为美国高等教育界和图书馆界“最有影响力的文件之一”。《标准》把信息素养界定为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2003年,清华大学主持开展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协会项目“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并在2005年正式发布《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体系》)。该《体系》由7个被称为“维度”的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指标描述构成。各级指标的设置与ACRL的《标准》相似,强调信息意识的培养和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切合我国目前大学生信息意识不够强的现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2001年起,我国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这些标准和体系,侧重信息化社会人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基于技术和信息社会带来的能力问题而被动建构的能力素养体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关注要达到的素养目标,缺少对培养过程、方法和资源的指导。

    各类图书馆是人类知识和信息最为集中的场所,是收集信息和学习知识最为准确、快捷的专业机构。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插上了快速检索和开放式阅读的翅膀。而信息化社会培养青少年尤其中小学生信息和媒介素养的最便捷、最专业的场所就是各级各类图书馆。除了信息素养外,依托图书馆还可以更加专业地综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文献研究能力、图书馆礼仪、信息责任、图书馆情感、终身学习能力等多种素养。

    因此,领导新时期的学校构建中小学生图书馆课程体系,有利于学校教育有效落实信息素养的培育,而这些素养也正是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采用综合实践形式

    分解目标有效教学

    图书馆课程形式是任务驱动式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图书馆课程,采用贴近学生的活动性课程形式开展,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组织中心是为学生设置的图书馆活动任务,教师在给予学生基本的图书馆检索知识、图书阅读和分析知识后,通过设置图书馆活动任务方式,组织图书馆课程。

    图书馆活动课程的目标,可根据中小学生图书馆素养培育的整体规划进行相关阶段和类型分解,设置不同目标并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如在小学中年级,图书馆课程设置了图书分类与查阅活动课程,课程的组织中心是图书查找和图书摘要卡制作。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或一类图书查阅主题,活动要求是学生分组进入图书馆后,根据设定的图书主题查找出一本书,然后根据图书卡片制作的模板,撰写图书简介摘要。活动的评价内容是看学生查找图书的速度,撰写图书卡片的速度和准确度。进行该课程大约需要两个基本课时。该课程通过小组竞赛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了解图书分类知识,掌握快速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及图书卡片制作的方法等。这种方式贴近学生,受到学生的欢迎,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整合社会文化资源

    跨界协同壮大师资

    图书馆课程资源是依托图书馆真实情景开设的场馆课程。图书馆课程要依托真实的图书馆场景进行,是场馆课程的一种形式。真实的场馆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环境的隐性课程资源效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图书馆礼仪,有利于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和图书馆情感体验,有利于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是社会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都拥有一定的专业图书馆资源,但中小学对社会专业图书馆利用甚少,很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甚至没有去过社会专业图书馆,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通过中小学图书馆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加高效的应用社会图书馆资源,使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图书馆课程的师资需要由中小学学科教师和图书馆专业师资协同备课组成。当前,我国没有专业的中小学图书馆教学师资培养,因此图书馆课程开设缺少专业师资支持。为此,需要整合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和中小学学科教师共同备课,协同研究课程。我院组织图书馆专业管理者与附属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构建了一个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协同研发团队。他们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发挥各自学科和专业优势,协同研发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共同组织学生进入图书馆参加实践活动。这种师资整合方式,是当前开发和实施图书馆课程的良好途径。

    勾画课程发展愿景

    助力核心素养发展

    我院作为国内领先进行高校引领中小学教师协同研发中小学图书馆课程的机构,正在构建我国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发展的愿景,努力推动这项工作持续发展。

    一是要构建我国中小学生图书馆素养体系。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于今年9月公布,提出了三个领域、六大核心素养和十八个素养要点。图书馆素养虽然没有被列入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但它是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构建我国中小学学生图书馆素养体系,将有利于丰富和支持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利于构建图书馆课程的核心目标。

    二是除了依托社会图书馆外,还要推动开设图书馆课程的学校进一步完善优化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使用。如我院在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提出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基本目标——“让学校坐落于图书馆中,让学习发生于图书馆中,让学生成长于图书馆中”,从而让图书馆成为学校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课程资源,为图书馆课程开设和提高学生图书馆素养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三是要加强中小学全学科教师图书馆素养意识和教学能力培训,培养一批能胜任图书馆课程的跨学科教师。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因此通过整合师资力量,在协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中小学图书馆课程教师指导手册,为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中小学图书馆课程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我院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建设项目的最终目标,是编制我国中小学生图书馆课程指导纲要,为更多学校提供开设图书馆课程的专业参考和指导,为更多的图书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中小学图书馆课程的参考依据。由此,为在全国范围普及中小学图书馆课程,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丰富新的课程开发资源,从而更好地落实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出贡献。

    (作者杨志成,系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6-11-30 180000/48050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