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组织编辑的《小说月报》号外《俄国文学研究》
12月5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茅盾研究会、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茅盾诞辰120年入职商务印书馆100年图片文献展”在北京涵芬楼书店开幕。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先驱、社会活动家。其作品《子夜》《林家铺子》、“蚀”三部曲等长篇小说,生动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被誉为“中国社会革命的通史”。
茅盾1916年至1926年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10年,这是他文学和革命生涯起步的10年,这10年,茅盾完成了从一位进步青年到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蜕变,完成了从一位童话作者到一位革命文艺理论家的转变,在商务印书馆,茅盾成长为一颗为世人瞩目的巨星。他曾说:“我如果不是到上海来,如果不是到商务印书馆来工作的话,可能就没有自己文学上这样的成就。”
1916年,桐乡青年沈德鸿入职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在函授学社做了一名普通的英文阅卷员,不久,其才华得到张元济、高梦旦的赏识,被调到编译所跟随孙毓修编译童话、校订古籍,后又从事杂志的编辑和撰稿工作,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4年之后,茅盾被任命为《小说月报》主编,对小说月报进行全面革新。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开创了新文学运动的新格局,创造了中国文艺的新气象,成为当时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标志性事件。茅盾进入商务印书馆最初从普通的阅卷员做起,后来逐步得到张元济、高梦旦、孙毓修等的赏识和提携,先后在译书、编写寓言童话、撰写进步文章、主编杂志、校点古籍等不同岗位获得历练,全面显露出其深厚的学养和出众的才华。
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茅盾密切关注着世界各国的进步思潮,关心中国社会变革发展,并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10月,茅盾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为数不多的第一批党员。茅盾翻译了一系列介绍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文章,为党的创建在思想理论的准备作出了贡献;茅盾还长期担任中共中央的联络员,为党的发展壮大和革命组织工作付出了无私的努力。茅盾也是商务印书馆的第一位中共党员,在商务印书馆内外发展了一批党、团员。在茅盾、陈云等人的努力下,商务印书馆成为党在城市开展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革命大本营”。
离开商务后,茅盾与商务之间的情缘一直持续了数十年。1927年,茅盾经历“幻灭”“动摇”和“追求”,在白色恐怖中创作了著名的“蚀”三部曲,全部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第一次使用了“茅盾”的笔名。三部曲的出版,标志着茅盾完成了从文学评论家、政治活动家到新文学作家的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认为,茅盾的文学风格之所以能够截然不同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任何一位作家,这10年的独特经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茅盾的文学道路不是从1927年发表《蚀》开始的,也不是从1921年改革《小说月报》、成立文学研究会开始的,而是从1916年踏入商务印书馆的大门开始的。
图片文献展共分四个单元:“从小镇走出来的有志青年”“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树起现代文学的丰碑”“共和国的文坛保姆”,全面立体地展现了茅盾由一个进步青年成长为一代文学巨擘的奋斗历程。其中第二单元较详细地展示了他在商务的十年足迹 ,审视了其编辑生涯、对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贡献,以及投身革命运动的思想萌芽。
展品中有茅盾在商务印书馆时期编辑、翻译、校注的图书,参与编辑、撰稿的刊物,以及部分创作手稿、用过的文具等。其中,茅盾在商务印书馆期间的照片、与师傅孙毓修的合影、商务印书馆当时的股票等均为首次公开。展览还展出了建国后身为文化部首任部长的茅盾,为自己文学与革命道路开始的地方——商务印书馆签发的褒奖状等文献资料。这些史料对于茅盾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