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疆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风采录(之五十一)】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买买提·麻木提(右一)在察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达林台(左二)在工作中

  【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就业创业故事(2)】

买买提·麻木提:我选择到基层是对的

  ■蒋夫尔

  他,是一位年轻的基层干部,初见他的人也许不会想到他曾是内地新疆高中班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他是北京市潞河中学2005届内高班毕业生,是北京工业大学第一届内地新疆高中班优秀大学毕业生,他就是新疆巴州轮台县群巴克镇纪委委员、镇长助理买买提·麻木提。

  2009年7月,即将结束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4年本科学习生活的买买提·麻木提,面临是留校读研、留京打拼,还是回到故乡的选择。经过短暂的徘徊与思索,他终于在公务员招考中看到新奇的3个字——选调生,近乎苛刻的入选条件与奔赴基层工作的硬性要求,让他作出了回家乡服务的决定。

  “心中有理想就有生命的质量!”怀着这份信念和对基层、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情谊,买买提·麻木提踏上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岗位——轮台县轮台镇巴格布依村。“买买提到巴格布依村任党支部副书记了……”,有人说,像他这样当年的内高班考试全县第一名,又在北京读书这么多年,最后却到区区小村当党支部副书记,这孩子亏大了……听到这些议论,买买提·麻木提心里的确有点“酸”。

  但后来真正到了工作岗位之后,他不觉得“酸”了。当他走到农田里察看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时,感受到的是劳动人民的质朴和勤劳;当他走访困难户时,感受到的是家乡还有许多许多的人在等待发家致富;当他统计流动人口时,感受到的是农民工兄弟的不容易……基层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工作让他深感任重道远,农民的儿子回来为改变农村的现状而努力,是吃亏吗?不是,是应该做的。

  买买提·麻木提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的巴格布依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地处城乡接合部,居住着维、汉、回、藏、朝鲜族等7个民族,近万名人口中流动人口就近8000人,大多数流动人口是外出务工的内地省市居民,也有区内南疆籍务工人员,地理位置特殊,社情相当复杂,维稳任务十分艰巨。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大街小巷,也不论是炎炎烈日还是风雨交加,管理站的服务人员队伍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骑着摩托车,拿着厚厚的本子,挨家挨户地登记流动人口。白天走街串巷查户口,渴了,喝一口开水,饿了,啃一口自带的馕;夜里巡查回来很疲惫,但这也绝不允许“逃课”,带头保证出勤率,协同村综治副主任分配好任务,保证排查整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入户过程中,他发现一个智障老人长期以来没有户口,因而也就没能享受到党的一些惠民政策。于是,他仔细询问老人的出生地、经历等,把情况一一整理上报村支委会,通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给这位老人办理户口,帮助老人改善晚年的生活。现在,这位老人随时都把户口本放在口袋里,逢人就说:“是买买提书记给我办的……”

  与此同时,为流动人口管理站出谋划策也是他的经常性工作,档案整理、区域划分、宣传教育都少不了他的点子。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轮台镇巴格布依村建立起了全县第一个村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成为全县学习的榜样,村里的流动人口服务工作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农村的党建工作开展起来相对不容易,想做好就更难了。考虑到农民党员还有自己的农业生产,买买提·麻木提就充分利用田间地头、各种会议间隙向他们了解情况、谈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巴格布依村工作的一年时间里,村民们、包括个别干部们,慢慢地从最初对他的质疑到越来越佩服他了,他的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嬴得大家由衷的拥护、尊重。从轮台县第一个村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开办轮台镇第一个村级干部“双语”培训班、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唱红歌,到引导团支部建立志愿团等等村里的一系列工作的顺利完成,使他成了轮台镇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村干部。

  【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就业创业故事(1)】

 达林台:以感恩之心报答祖国

  ■蒋夫尔

  达林台,男,蒙古族,新疆博湖县人,深圳市松岗中学2004届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2008年7月从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考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选调生,被分配到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党委工作。他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在基层不断学习磨炼,使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看上去很成熟。当地老百姓说,他是个对工作爱岗敬业、认真负责,让党组织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干部。2009年,达林台争取基层组织建设项目资金40余万元,对7个村级群众活动场所进行了扩建和维修,受到群众称赞。

  在实际工作中,达林台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放松任何学习的时间。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农村条件简陋,农户居住分散,宽带无法连接入户,这些困难摆在了达林台的面前。他借助所学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在敖博恩塔拉村建成了全州第一个村级无线局域网,实现了远程教育终端入户。村级无线局域网的建立,让农户足不出户即可收看远程教学资源,让党员干部更好地接受教育,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达林台说,“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干部,拥护党的领导,服务各族群众,维护社会稳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工作中,他充分发挥熟练掌握维语、蒙语、哈语的优势,在与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工作的时候,尽可能地使用他们的语言,在顺利开展工作的同时也拉进了与各族兄弟姐妹之间的距离。

  2010年3月的一天,达林台正坐在办公室,突然听到有一位维吾尔族大妈和副乡长因语言不通出现了交流障碍,达林台便主动上前用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与这个大妈聊了起来,帮她办好了要办的所有事情。一年多来,类似的事情达林台遇到了不下百次。

  平日,达林台还兼任着乡党委机关的“双语”教师,他坚持从维吾尔语言字母教起,从每日一个字母到每日一个单词,再到每周一句,他平时也重视加强与机关干部之间用简单的“双语”进行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双语”学习氛围。机关干部通过近一年的学习,现在可以使用简单的维吾尔日常用语进行交流。

  达林台所在的乡是博乐市几个乡镇场里最偏远的一个,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周都要骑摩托到所有的村(队)走一遍,了解党员及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并将农民的心声记录在他的“民情日记本”里。半年下来,他的崭新摩托车里程跑了近5000公里,他的足迹踏遍了全乡的每一个角落。

  2009年7月的一天,达林台在决肯村入户了解民情时,村民巴依卡的妻子王梅香因患病做手术花费了5万多元,但还需要到乌鲁木齐的大医院进行复查。当得知他们家因为没钱而发愁时,达林台主动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商量发动党员干部给王梅香捐款。这个提议得到了全村19名党员的认可,其他村民得知后也纷纷进行自愿捐款,达林台第一个捐出了200元,全村党员和村民共计捐款4970元,解决了巴依卡妻子无钱看病复查的困难。

  2009年,乡党委开展党员“1+1帮1”帮扶机制,即一名机关党员和一名村队党员共同帮助一户困难户,达林台和决肯村村委会主任乌斯满江共同帮助该村一困难户达嘎。达林台和乌斯满江自掏腰包各出了1100元,无偿资助达嘎打了一眼井,彻底解决了达嘎家果园浇水难的难题,实现了增收致富。

  如今,对达林台来说,贝林哈日莫墩就是自己的家,他把这里的老百姓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每当有人很诧异地问达林台:“你在广州上的是名牌大学,毕业后在沿海地区呆着多好,为什么还回来”时,他总是那句话:“是党和国家让我有机会在深圳读内地新疆高中班,又培养我读完了大学,党和国家的培育之恩使我终生不忘,我要以感恩之心回报党、回报国家、回报家乡人民。”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1-7-18/51489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