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特区海南省的省会,海口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容小觑,但随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等美称的创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其中,农村教育质量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2015年5月28日,海口市教委启动了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项目“农村学校管理改进与质量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改进工程”),旨在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研究和专家队伍优势,发挥理论引领作用,指导海口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创新管理模式,探索特色化办学,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海口市的农村校与印象中的农村校不同。”项目启动后,项目负责人鲍传友观察发现海口的农村学校多数剥去了“老、破、旧”的外壳,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较为完善。“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的改进,才是破解海口市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的关键。”
问愁:一校配套一方案
签订协议后,海口市下辖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的10所农村中小学校便成为了“试验田”。
然而,初到“试验田”的调研情况却让鲍传友大跌眼镜。“大课间时,学生一哄而上,排队排了15分钟都没排好。校长在一旁用大喇叭喊指令,学生队伍却依旧混乱。”尽管此前曾有多次下校诊断经历,但却第一次碰到排队都成问题的学校。他认为:“队列管理应该是学校管理最微观的层面。”
这样的微观层面的问题并不少见。鲍传友与团队通过调研发现:海口的农村校,有其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特征。作为农村学校,其典型性在于,都有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通病”;而不典型性则在于,学校的环境与基础设施均较为完善,且有财政支持,改进空间和难度都不大。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方面。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改进工程”项目团队下校诊断时的重要关注点。
“改进工程”项目团队很快确立了开展学校改进工作的三项原则,即专家引领、跟踪指导,需求导向、研训结合,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基于这三项原则,项目团队根据海口市农村校的共同问题,设定了四大改进目标:一是,推进学校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强化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二是,提升学校工作的理性能力和决策能力,使校长掌握科学管理学校的方法与艺术,具有快速而有效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培养务实、合作、高效的学校管理团队;三是,按照课程改革理念,帮助学校深入推进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项目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学校教科研水平;四是,根据学校生源特点和发展需求,密切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富有个性的特色项目,促进学校内涵和特色发展。
与此相应,项目团队发挥专家资源优势,采用专家对口制,基于SWOT分析方法,形成了海口市农村学校调研报告和改进建议,并为10所项目校分别制订了学校工作改进和实施方案。
解忧:以管理与文化为抓手
曾经被排队老大难问题困扰的海口市长流中心小学,如今不仅可以快速列队,而且“排出了特色”。据校长吴忠博介绍,长流中心小学的大课间如今已经有扇子舞与“感恩的心”手语展示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乐在其中,而且学在其中。
鲍传友说,在学校改进项目实施过程中,规定专家团队与对口项目学校之间必须建立常态沟通机制,专家每年均须保证2—3次到项目校诊断与交流。而随着专家与项目校之间了解的深入,项目的进程也进一步加快,项目校形象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
进入第三年时,项目校的整体改进成效已趋明显:学校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工作思路日益清晰。在专家帮助下,每一所项目校都提炼出了适合自身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如灵山中心小学的灵动教育、长流中心小学的诚信教育、云龙中心小学的红色文化和家校合作、灵山中学的足球特色等。
学校管理更加规范,特色和文化初具雏形。10所项目学校在专家指导下,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资源,创新管理和实施途径,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以长流中学为例,通过“改进工程”项目,学校完善了管理制度体系,建成了“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范式,任务清单式管理,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龙华区龙泉中心小学结合羊山人勤劳、自强自立、不甘人后、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步形成以“龙”文化与“泉”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美兰区桂林洋中心小学则以美为帜,形成美育特色。学校制定了《海口市桂林洋中心小学美育特色学校创建方案》,其主体要素包括:音乐(合唱)、舞蹈、戏剧(琼剧)、美术、书法、手工制作、航模科技、经典诵读等,规定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时间,真正让美落地生根。
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干部和教师。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专家下校诊断、问题解剖、研讨对话、课例研究、成功案例和模式分析、名校研学、专题培训等各种途径,向项目校干部和教师传递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极大地转变了项目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教育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
秀英区东山中心小学为教师发展搭平台,成立了“草根工作室”,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以点带面,以期通过发挥工作室骨干教师在教学质量提升中的促进作用和他们的教研成果,有效地带动和引领全校乃至整个片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生活更加丰富,学生的幸福感增强了。项目确立了“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一切改进工作的核心和目标都是服务于学生健康和快乐发展,项目校围绕学生价值观、行为习惯养成、身体健康、品格塑造、快乐学习等开展了大量探索,开发了一大批适应学生成长需求和兴趣特点的活动和校本课程,营造了丰富有趣、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
消愁:被动向主动转化
海口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也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随着海南自贸区和自由港建设的深入,教育能否成为其中一张亮丽的名片呢?农村教育质量将是一块重要的试金石。
在鲍传友看来,海口的农村学校与农村教育,可以被视为当下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缩影。农村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学校改进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发展面临着特殊困境,包括观念问题、生源问题、教师队伍问题、管理问题以及发展环境问题等,都对校长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挑战。
作为项目团队专家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成刚也认为,“规范问题解决了学校的一般性问题,这意味着项目校跟上了大多数学校的步伐”,但项目成效的保持与继续发展,仍旧需要依靠学校的自主发展意愿支撑。
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学校的观念和知识输入,内生能力建设是关键。因此,在“改进工程”项目总结会上,鲍传友建议,加强农村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输血”和“造血”同时进行;强化大学、科研机构对农村学校的专业支持,建立持续性合作机制;创新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供给的方式和渠道;建立多方合作的支持系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及科研院所、社区与学校的四方合作和互动,推动农村学校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