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宝敏)李玉菊是天津市静海县第五中学的一名教师,日前她作为天津“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第二期学员接受了集中培训。在班里,她听专家讲课,参加模块培训、考察观摩、课题研究,与教育专家零距离交流,获益匪浅。她说:“这次培训为我们农村教师提供了成长进步的空间和专业发展的平台。”
在天津市,像李玉菊一样经过培训进步提高的农村教师有一大批。“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校长,8名特级教师,27名县级名师,321名市县级学科带头人。现在,我们全县139所中小学每所都有1至2名骨干教师,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见成效。”谈起全县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天津静海县教育局局长舒英桥面露喜色。
近年来,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已成为天津市教育工作的基本策略,也是各区县特别是农村郊县的普遍举措。自2005年实施“支援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项目”以来,天津相继建立了市内6个区及市教委直属学校与100所农村中小学的对口帮扶关系,并先后选派2300余名城镇骨干教师、派遣110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乡镇任教,还组织特级教师到农村举办专题讲座110余场,资助280余名农村学校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学位。这些举措为农村教育输送了新鲜“血液”,推进了城乡教师交流,有力地提高了天津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然而,要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不能仅靠“输血”式的教师支教,必须尽快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的水平。为此,从2009年开始,天津市启动了“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采取专家引领、基地实践、交流合作、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为农村地区培养200名市级、600名区县级和5000名校级骨干教师,还特别把重点放在培训好5000名校级骨干上。
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培训班找准学员需求,精心设计开发课程,将集中培训分为“教育通识”和“学科教学”两个课程模块。在“教育通识”模块中分别从师德修养、农村教育发展、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设计了系列专题,精选授课专家,在全国聘请了51名专家,为学员开展专题讲座108场次。
“学科教学”模块则围绕“学科教学前沿”、“典型课例分析”、“课堂评价技术”、“教学模式研究”等专题进行课程开发,先后聘请了200余名特级教师、专家学者,开发了22个学科近130门微型课程。培训中运用案例式、合作式、任务驱动式等培训方法,将内容讲授、教学示范、实践训练、交流研讨、指导答疑融为一体。还在全市聘请了62名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和来自中小学一线的资深教师出任学员导师,指导学员将工作中的难点、热点转化为科研课题。仅一期学员中就有198人申报课题,经评审批准立项103项。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