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随着最近中小学陆续开学,“我和我的祖国”成为不少学校的开学主题。无数师生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用歌声致敬祖国、讴歌时代,诉说着对伟大祖国的热忱与依恋,抒发着身处伟大时代的骄傲与自豪,表达了广大师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这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爱国主义教育成果的生动展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开学第一天,爱国情怀始于心。多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师生始终保持强烈的爱国心、坚定的报国志,把爱国奉献的热情转化为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书写了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黄大年、李保国、钟扬……一个个先进典型,汇聚成群像,铸就成永恒经典,成为动员和鼓舞后来者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越来越多的人,从心底产生爱国情怀,自觉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矢志建功立业新时代。
必须看到,近年来,一些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对爱国情愫不以为意,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这既凸显了一些人的价值观问题,也映照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某些不足。当前,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深度和创新,流于形式。这也警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不能靠强制灌输和生搬硬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在提高质量、强化实效上花力气,需要在情真意切、引人入胜上练内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爱国主义是教育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深刻启示我们,通过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收获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国主义教育要活跃起来,需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切实丰富教学手段,努力实现历史和现实、内容和形式、当下和长远的有机结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与期待。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充分挖掘爱国主义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扎根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肥沃土壤,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让爱国主义教育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爱国主义需要仪式感,但不能陷入形式主义。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不是通过一次行为、某种形式就可以达到教育效果。任何时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论阐述,更需要生动事迹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洒热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数先辈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无数劳动者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开拓奋进。每一位爱国者的具体行动,都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催化剂。所谓“身边典型最有感召力”,也最能感动人心。其实,爱国主义教育从来不局限于刻板的教育。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主动向爱国者学习,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当年路遥的文字,激起多少人爱国主义的情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今天,我们离梦想从未如此之近,伟大祖国更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实践深刻启示,有奉献的人生才是富有意义的人生。“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青年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涵养爱国之心、激活爱国情感,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定能在大变革的时代留下青春印迹,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