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主体性的基础,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由于近代以来的历史经历,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备受摧残,文化自信不足甚至文化自卑情结在部分国人中滋生蔓延,特别是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价值观也在吞噬着国人的文化自信。如果不解决好文化自信的问题,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只会沦为空谈。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必须要有正确态度,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防止盲目自大和拒绝外来文化的倾向。
作为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也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文化,在形成自己的主体根基时,需要吸取其他文化有益的部分来发展自己。纵观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华文化其实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受到了极其丰富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佛教的传入,从盛行于长安的胡乐胡舞到元代的改治新历,从郑和下西洋与各国友好往来到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外来文化的传入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正是人类文明能够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到了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广泛传播,众多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任务,可见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而又悠长。
目前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有三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第一,唯我独尊的自我中心主义,沉溺在“中华文化世界第一”的自我陶醉之中,不愿正视世界文明的崛起;第二,防范戒备的民族排外主义,将外来文化视为洪水猛兽,持排斥拒绝的心理;第三,盲目崇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不屑一顾,对外来文化倍加推崇。这些认识误区不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我们一方面应当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中的中西差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吸取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一切文化思想,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态度。事实上,我们拒绝的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包藏图谋的“普世价值”标准和文化霸权主义,警惕文化殖民带来的负面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国价值体系的破坏,而决非外来文化中对于我们有意义、有价值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应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尊重和了解外来文化,以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精神,平等、谦虚的态度,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智慧,不断在开放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增加中华文化的广度和厚度,在包容开放中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