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光明)“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个慷慨激昂朗诵的场景,出现在日前江西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公开课“移动通信原理”课的课堂上,教师许春冬引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语句激励学生们勇于担当使命和责任。
在许春冬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通信技术的专业知识,还能了解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每次听许老师的课爱国热情都会瞬间被激发,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信专业学生唐露说。
让学生不时大呼“过瘾”的,还有该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陈飞的课。陈飞每堂课课间都会在黑板上书写一首诗词或励志名言,并在课上进行讲解,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引用诗词古文,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9年。在陈飞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与取样等专业知识,还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陈老师的课堂很特别,每节课都会分享一首不同的诗词,作为工科学生学习这些人文知识感觉很有意思,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了。”地质专业学生易称云告诉记者,陈飞每次上课分享的诗词已经成为学生们非常期待的内容,有的学生还会竞猜老师会分享哪首诗词。
陈飞说,他曾长期在野外一线工作,特别了解地质工作的艰苦与所需的素养,自己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每节课分享的诗词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多数洋溢着爱国主题和励志情怀,“我希望能够通过分享诗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在江西理工大学,像许春冬、陈飞一样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不在少数,该校在2017年遴选了73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
“高校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门门课程都应该具备育人的功能,我们要把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格局。”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