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从2011年发起承办“川港青年互动交流”项目,已经进入了第9个年头。9年来,学院组织了四川省内65所高校、近3000名学生赴港交流学习,接待了24所香港高校的2300余名香港学生赴川学习交流、实习创业。由此,学院搭建起了川港多方合作平台,吸引社会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了内地高校、企业与香港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涵发展道路。
有心插柳 搭建川港合作平台
2011年,首个四川赴港交流团成行。15名校内学子,首次经香港看远方,学生们把5天的见闻与心路历程的改变写到了访港见闻里,《香港归来我不再是我》《我与香江有个约会》讲述了这次香港行对两名之前从未出过四川省的农村女孩的巨大影响。
面对校内70%的农村学生,学院发现了“香港行”活动中孕育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研究会,开展结合“香港行”活动的学生素质教育研究。在项目推动中,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管理,老师退居幕后;项目推动中,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有跟踪、回访。
从一个到195个赴港团,从校内组团到四川省内65所高校组团参与,从单项交流到川港学生双向互动;从“寻中山先生足迹追民族复兴梦想”“川港携手做公益 七箭连发庆回归”等主题鲜明的交流,到校园诚信、公益、法治、感恩、分享、自强、体验、尚礼、健康、环保“十大文化”的建设;从单纯交流到结伴在川企业实习,川港两地同堂成建制开展学分课程学习,再到香港学生带着他们的资源与梦想和四川学生携手在川创业……每一次的活动都推动着两地教育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新尝试和持续完善。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频密的互动交流、学习、实习与创业活动,引发了川港两地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密切关注。一个个合作协议签署,一个个合作项目落地,一个个合作组织成立……“香港项目”也被明确为学院两大优势之一,与学院的教育教学、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发展、创新创业紧密融合。
从2014年开始,学院按照专业发展定位,联手川内本科及国示高职院校、国内知名企业、香港在川企业和香港相关院校及研究机构,先后成立了“川港金融实验中心”“川港动漫与创意多媒体发展中心”“川港社会体育发展中心”“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验中心”“川港不动产发展研究中心”“川港交通运输事业中心”“川港商业与城市服务发展中心”“川港VR/AR合作实验中心”8个具有“境内外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实训与实体运营相结合”的特色创新发展中心,每个中心都至少由一所香港的高校(或教育科研机构)、一所川内的本科或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以及一家带项目、带资源、带资金的企业与学院共建。成为川港两地高校和企业共建、共享、共管的教育教学合作平台。也成为学院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发展的载体。
筑巢引凤 聚合境内外资源
川内首家校园实体“华西期货成都营业部”成立后,各中心相继与企业共建了“京东金融实训中心”“四川时代信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等校中厂、工作室,建立了“烽火光通信人才孵化中心”员工培训中心、华为网络技术学院、鼎利学院等,覆盖了全院所有专业,借力企业资源,带动了专业的建设,提升了市场感知度,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川港金融实验中心与华西期货、宏信证券、香港明爱专上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合作,面向川港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人士开展金融交易培训。设置有交易区、休息区和洽谈区的营业场所,直接服务于院校师生和周边区域的投资者,开展期货与证券业务的实体运营。
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验中心面向各通信企业开展烽火OTN、IPRAN/PTN、GPON全线产品的初、中级认证培训;为通信企业、开设有ICT专业的院校培养各类传输工程技术人才和师资。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NC)学院等合作开发“光传输技术”“网络路由技术”等面向两地学生授课的课程。联合企业世纪鼎利举办了“鼎利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赛等。中心与中国通信建设第一工程局合作,成功申报通信技术专业为教育部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度试点专业。
川港社会体育发展中心举办了全国空手道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健身教练员培训班,跆拳道和运动创伤及户外拓展特训营等。承接四川省大众空手道锦标赛、武道联盟大众公开赛、体育舞蹈公开赛等赛事。与成都体育学院、港专学院和相关企业合作,面向港专学生开发和实施了“运动创伤与户外救援”“运动管理”等课程。中心成为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理事单位、世界休闲体育协会成员,承担了《四川省体育场馆运营标准等级》的制定工作。
川港不动产中心与四川时代信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承接了对成都同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BIM技术培训项目等,助推川港学生合作成立BIM技术服务创业企业。联合香港互联立方等企业举办川港高校BIM建模大赛。与四川中韩宏建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开展建筑材料检测,与山东天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测量技术服务工作。
川港动漫及创意多媒体发展中心,建立“校中厂”艺扬科技,组建教师工作室,开展企业和工作室真实项目。通过项目不仅为中心和参与师生带来收益,更为学生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国家级别现代学徒制试点取得成果:2016级学徒制试点学生实现100%在合作企业就业。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开发“增强和虚拟现实工程”等共享双语课程。川港商业与城市服务发展中心与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合作,打通了与川港行业、企业、高校、研究组织开展两地学术、科技交流和科技产业合作与交流的渠道。
平台“多资源的融合”,促进了因地制宜、灵活的培养方式,结合专业的特点,形成了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项目+企业”培养模式;“全程职业模拟的‘SMART’”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上市公司珠海世纪鼎利公司深度融合,采用由教育云、产业云构成的超级混合式构建教育与产业链人才生态系统UBL人才培养模式,把产业实际的经验回馈给教育。通过中心平台,充分发挥与香港高校、川内高校、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纽带与深入合作作用,促进了专业实训条件的改善,真实项目引进、企业教师指导、培训、赛事、产品、研发成果等资源得到很好的运用,校外实习基地得以巩固,香港学生在川行课、创业有了专业的指导和资源支持。中心成为两地多所学校共享的实践平台、共同开展教改科研和育人的平台,同时也成为企业人员进修、人才储备的基地和企业的创新与利润增长点。
仰取俯拾 凸显协同育人成效
一树百获。川港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以交流而达到缩小认知,以交流而达到相互了解,以交流而达到合作育人,平台作用的发挥,使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在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上有了底气,两地学生有了收获。
学院牵头,36所川内高职院校组成了“川港职教联盟”;“四川高等教育学会川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正式运行;经ACM SIGGRAPH(美国计算机协会计算机图形图像协会)批准,成都ACM SIGGRAPH分会落地。
遵循成效为本课程设计理念,川港高校联合开发适合香港学生的学分课程和适合两地学生、面向国际的“双语”共享课程;同时,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标准,提炼香港课程特色元素,开发校本课程。
从仅在一地课堂听讲到四川、香港两地行课;从排排坐、安静听到两地学生互动、体验;从单调的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到深入现场、动手探究;从一位教师教到数位资深教师合作教学……一场“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倡导持续改进”的课堂改革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范式。
四川籍学生经香港而行远方,接触、体验、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港籍学生亲临巴蜀山水,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领略千年古都的现代风韵,亲身感受内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真实感受到了内地的文化与变化。
成都工业学院宋先梅教授走进香港课堂,实践了国际化的课程教授模式。
香港学生肖羲清、杨毅康、欧迪翀在四川发现了商机,毕业后留在成都,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团队。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使川港两地高校一项项成果接踵而至:“支付宝在香港落地的利弊”“如何让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结算货币”……近300个身边热点问题成为学生们自发研究的课题;两地学生携手发明服务于老人的“智能拐杖”、建筑新技术BIM创业,以及产品专利,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两地师生每年撰写的相关论文逐步增多。
“在教育这个领域,没有输家。不管是学生、社会、政府,每个参与者都是赢家。”学院董事长韩瑾如是说。
学院秉承“合作、实践、交流、创新”的思路,通过川港交流活动的深入推动,促成多方面、多项目的合作,多方协同育人。牵动了政府机构、川港高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川港企业,各方利用自身优势,借鉴香港的成熟经验和国际资源优势,促进了我院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