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不朽的失眠

[db:作者]  2019-03-0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读统编语文 品传统文化③

    这个题目取自台湾作家张晓风的同题散文,作者有感于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情思隽永、意蕴深沉,以想象的方式还原了诗中描绘的情景,再现了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令读者完整领略了诗歌创造的艺术世界。这种主要借助想象进行的诗歌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为我们的古诗解读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今天,我们不妨用想象的方式,对张继的《枫桥夜泊》做一番解读。

    文学史上有很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例子。唐代诗人张若虚是一位,他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崔颢也是一位,他的七言律诗《黄鹤楼》,传说竟让“诗仙”李白登楼而搁笔,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张继也是一位。张继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大多没有什么名气,唯有这首《枫桥夜泊》,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千古绝唱,而且深刻影响着现实世界,苏州的一些景点,如枫桥、寒山寺因该诗而闻名于世。明代高启在《泊枫桥》中对此有过精彩描述:“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自宋代以来,这首诗就被人们传唱不已,清初诗论家叶燮形容说“人人童而习之”,到民国时期被选入国文教科书(如《新小学教科书国文读本》高级第四册,中华书局1924年版)。这首诗甚至流传到日本,影响深远。

    不仅如此,诗歌中的“半夜钟声”意象,也因其荒远、寂寥、飘逸、深沉的境界而让人着迷,成为诗歌史上经典的意象。许多诗人都在自己的诗中化用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张继及其《枫桥夜泊》的致敬。像宋代陆游《宿枫桥》诗云:“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明末清初王夫之《读甘蔗生遣兴诗次韵而和之》云:“刚吹楚水三生笛,谁打姑苏半夜钟。”清代王士禛《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其二)云:“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到了现代,《枫桥夜泊》的影响力丝毫没有减弱。作为语文教科书中必选的经典作品,《枫桥夜泊》被选入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诗歌凭借语文教科书这一重要载体,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随着现代社会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诗歌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也逐渐丰富起来,《枫桥夜泊》分别被改编成歌曲、绘画、散文作品。最著名的就是由陈小奇作词、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

    这首熟悉的歌曲,化用了《枫桥夜泊》中“渔火”“月落乌啼”“风霜”“钟声”等意象,利用现代语言和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当然,歌词提供的是词作者的一种解读——这“无眠”是因为错过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因为史料的阙如,我们无从准确得知张继是何时、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到苏州的,自然也无法准确判断他为何事而“无眠”,但也因此带给我们广阔的解读空间。《涛声依旧》式的现代演绎,是以古人词句表达现代人的情感,与古诗相隔较远,未必符合真实。张晓风将诗人的“无眠”解读为科举考试不第的惆怅和失意,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我们结合诗人到苏州的大致时间以及当时创作的另外一首诗歌,也可以做出另一种解读。

    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认为,张继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登进士第,“于至德元年、二年间(即公元756、757年)曾至会稽”。其时,安史之乱爆发,北方士民纷纷逃往江南避祸。《枫桥夜泊》当作于此时,是诗人流寓江南、途经苏州时所作,那么,诗人的“无眠”、诗中的“愁”绪,也可解读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流离江南的客愁。张继另有一首写于苏州的诗歌《阊门即事》,写作时间也较为接近,可为佐证:

    耕夫召募逐楼船,

    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诗中写道,因为战事吃紧,需要大量兵员,从江南招募了很多“耕夫”。因无人耕种,万顷良田都长满了青草。登上城楼远望城外,清明时节只能看见寥寥几处祭扫的烟火。从这首诗也可看出,作者的客愁,不仅仅是基于个人身世的忧愁,更多的是家国之思。

    由此,我们不妨尝试遵循着想象的路子,还原一下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使大家能够对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有个直观的认识。

    自从买舟南下,也有些时日了。沿路秋意越来越浓,树木凋落,枯草连天,寒鸦阵阵,在小舟中颠簸流离,难得安眠。北方战事愈加吃紧,不时有零星消息传来,都是安贼所向披靡、官军节节败退之类的坏消息,更增添了内心的忧愁。虽然南方尚处在安定之中,但长此以往,战火早晚会波及过来,真不知这样流离失所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一日傍晚,船行到姑苏城,船家在枫桥下泊了船。都说姑苏城景致动人,但连日舟车劳顿,加上没有什么好心绪,我始终不愿踏上岸去游赏。舟子开始生火做饭,夜幕逐渐降临。胡乱吃了几口,强迫自己看了几页书,这才和衣而卧,时间已近半夜时分。看看天空,月亮已经沉落下去,一点星光也没有,整个世界坠入无边的夜色中,漆黑浓重。偶尔传来几声宿巢的乌鸦“呱——呱——”的叫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带给人清寂寥落的感觉。温度在下降,天地间仿佛结了一层寒霜,笼罩在小舟四围,寒意侵肌砭骨,更让人难以入睡。

    舟中一点渔火,寂寞地摇曳着,一如辗转反侧的我,孤独无依。唯有朦朦胧胧的江岸上,傍晚所见的几株红如火的枫树,尚能见出一点轮廓,兀自静立不动,与舟中渔火遥遥相对,同样的孤苦无依,同样的愁绪满怀,默默陪伴着无眠的我。油将尽,灯将枯,想来枫叶上也已凝结了一层冰霜,不复灿烂的颜色。时局也如这残灯、霜叶一般,摇摇欲坠,繁华已尽,内心更是悲凉不已。

    正自沉吟,“当——当——”,粗重的钟声倏然而至,令我悚然一惊。莫非有什么变故发生了?要不然,都是暮鼓晨钟,夜半时分敲的什么钟呢?急起察看,四周仍是一片寂静,并无异样。静静谛听,这才分辨出是寺院的敲钟之声,从声音的方向判断,或许是来自姑苏城外那古刹寒山寺。这沧桑浑厚而富有节奏的钟声,沿着江面传来,声声撞入心坎,引人遐思。莫非是要警醒不眠之人,忘却烦忧,且暂安眠?又或是警醒酣眠的人,心怀忧患,不可贪眠?罢了,不如干脆起来,磨墨铺纸,将这无眠之夜的种种情形付诸笔端,流传后世,庶几有知音者可体会我幽微难言的愁绪。

    这样的一种解读,有一种将丰富的诗歌意蕴落得太实的感觉。但作为一种读诗的方法,可以据此形成自己的文本。读者看完这篇文章,不妨自己再去吟诵《枫桥夜泊》这首诗,也借助想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副主任、统编语文教科书核心编者)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03-06/74844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