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日前发布“3·21”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健康睡眠 益智护脑”。而该研究会此前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通过对青少年的睡眠时长、睡眠障碍、醒后状态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睡眠状况评分为67.14分。
“这是一个刚刚及格的分数。”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高雪梅解释说。
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整体的睡眠情况是怎样的?青少年缘何成为睡眠“特困生”?又该如何缓解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睡眠质量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曾有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约1/3的人有睡眠问题,我国有各类睡眠障碍者约占人群的38%,高于世界27%的比例。
“没有睡眠健康就不能实现全民健康,睡眠医学事业的发展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脑科学研究计划已将睡眠研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韩芳说,睡眠是人的基本生命活动,良好睡眠能促进大脑发育生长,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体力,对记忆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据悉,前述白皮书是中国睡眠研究会首次系统对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对近7万名6至17周岁的青少年儿童睡眠情况的摸底结果显示:我国有62.9%的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13至17周岁的青少年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的占比达81.2%,而6至12周岁孩子的这一比例为32.2%。
这一结果在韩芳的预料之中。“青少年的睡眠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但也不是朝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白皮书指出,虽然我国青少年睡眠状况整体不佳,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稍好于西部地区。各省的睡眠状况评分显示,北京、浙江和广西三地青少年的睡眠状况位居前三位。
韩芳说,这与认知情况有关,从侧面反映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家长、学校、政府、社会已经注意到孩子睡眠这个问题并开始采取积极措施。
韩芳表示,长期的睡眠剥夺,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健康状况、认知能力、情绪、身体发育等都会有直接的负面影响。白皮书显示,36.5%和40.5%的睡眠质量差的孩子有肥胖症、出现神经衰弱或抑郁,而睡眠质量优的孩子出现肥胖和神经衰弱或抑郁的比例仅有3.7%和1.4%。同时,在睡眠状况优的孩子中,近八成睡眠状况优的孩子成绩排在班级的前20%,而超过四成睡眠状况差的孩子排在班级75%以后。
多重因素致青少年“集体缺觉”
调查结果表明,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占67.3%,其次是电视、手机、电脑等蓝光产品,占27.1%;噪音、声光、空气等睡眠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儿童睡眠状况的影响占24.8%。此外,家长的睡眠状况、种类繁多的课外辅导班、家庭晚餐习惯不规律、游戏、运动、疾病等,也是影响孩子睡眠状况的因素。
白皮书还体现出睡眠状况与写作业时长有直接联系。睡眠状况较好的孩子作业时间多为2—3小时,而睡眠状况较差的孩子作业时长则集中在4—6小时。
“长期以来,课业负担一直是影响孩子睡眠的主要原因。”韩芳说,尤其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提前到青少年阶段,课业负担加重,影响了孩子的睡眠。他指出,调查中山东、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青少年的睡眠问题更突出,再次印证了这一结果。
睡眠状况较差的青少年儿童中,有41.9%的人睡前会接触电视、手机、电脑等;而睡眠状况优的孩子仅有7.4%的人睡前会接触电子产品,有34.2%的人则会选择看书学习。
“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的睡眠受光线影响是非常大的,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不仅影响睡眠质量,更重要的是会让孩子的生物节律后移。”韩芳说。
让孩子睡足睡好需多管齐下
韩芳表示,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本质还是在于扭转错误的观念。“这次的调查特别清楚地显示出睡眠时间越短成绩反而越差,这说明睡眠影响了认知功能。并不是说把睡眠时间挤占用于学习、写作业,就能取得正面的效果;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孩子学习时间越长,甚至挤占了睡眠时间,收获就越大,这里面还有一个效率的问题。”
韩芳建议,从合理布置作业入手,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创造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孩子的心理减压。家长应注重孩子的睡眠卫生,让孩子睡前醒后远离电子产品,从睡眠的角度认识光污染。家长还应学习睡眠知识,有部分孩子睡眠障碍已经到了疾病程度,家长不该一味地指责,应带孩子及时就诊。他还建议推动睡眠科普教育,让全社会意识到青少年睡眠的重要性。
事实上,怎么让孩子睡得好一点,各地也在积极进行探索。例如,浙江于去年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小学生推迟上学,小学一二年级到校时间不得早于早8点,冬季还应适当延迟。去年年底,教育部等9部门发布“减负30条”,提出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同样对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起到了正向作用。
“这些政策的提出对转变观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儿童的睡眠问题,还需要推动政策落地,建立长效机制。”韩芳说。
本报北京3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