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课堂上要讲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网络

[db:作者]  2011-12-2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陈宝泉

  连日来青少年沉迷于手机、网络的问题令家长、学校忧心如焚。有人撰文提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愉悦的同时,也带来了伤害,教育要跟进。笔者赞成这一观点,认为从中小学开始,课堂上就要讲正确使用网络。网络上有大千世界,更是表现自我、交流情感、随时呼应的平台,这些都对青少年具有极大吸引力。网络影响一代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综合素养与行为方式。教育必须参与其中。

  网络对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就笔者的体会而言,有了网络,媒体人浏览信息、传递稿件快捷准确,效率翻倍;有了搜索引擎,凭借功底做学问再不必事事翻书,省却了成箱的卡片。网络给普通人提供了大量信息和机会,缩小了许多人间差别,推动社会进步。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面对网络带来的快速变化,社会、个人特别是青少年都有若干难以适应、消化不良的问题。很多人面对海量信息不知所措,无从取舍。青少年自制力差,更容易陷入网络不能自拔。这也是一种社会异化现象,即信息异化。

  常见年轻人随时随地“手不释机”收发短信。恕我直言,其中不少内容是无聊的调侃、“段子”。年轻人学习、做事三心二意肯定不行。上学,尤其是上大学本应珍惜机会,集中时间精力努力学习打基础的,可是上网、打游戏占用了那么多自习、阅读、锻炼的时间。掌上电脑问世后更有许多人爱不释手。乘车时玩游戏坐过了站,过马路发短信不看红绿灯。这在精神方面已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境外有人总结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种种表现,比如语言暴力、揭人隐私、篡改他人照片、造谣诬陷等等。这些在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多数人不以为是罪错,纵容地称为“恶搞”。对于群体素质的又一检验是网上辩论。我也曾浏览过留学生翻译的美国、日本网友们的讨论、跟帖。判断同样是五花八门,明显的区别是有理讲理,很少国内网络跟帖的暴戾恣睢,更不要说学者、教授荣耻颠倒,网上微博污言秽语了。

  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深层次的缺陷,有些是理性思维欠缺的积习,有些则是曾历文化浩劫留下的伤痕。补救之道是下功夫持之以恒来更新民族精神,重建文化。从娃娃抓起,教育是主渠道之一。正确使用网络需要功底,能辨认是非,学会正常交流。在现有课程体系内属于不同的课程领域,比如有些属于语文课,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平等待人,学会据理而争,有不同意见心平气和地说清楚;有些属于社会化课程——德育,要加入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让学生知道,傲慢、偏狭是可耻的,网上因地域之争引发的骂战浅薄无聊。适时开展性教育,打下正确的认知基础,消除神秘感,就能增强孩子们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网络对我们的教育传统,对教师的知识面提出挑战。如果学生会的教师不会,学生在网上遇到的疑问教师不能解答,不能交流何谈指导?

  近来常听说有些学校没收学生的手机,极端的还有高中生因违规带手机上学而被开除的。这些做法未免有些粗暴,就像广播、电视当初也曾被一些国家禁止那样,技术进步的潮流阻挡不住。与其禁手机,莫不如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同时制订规章,限制使用的时间、场合,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也是教育的使命之一。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1-12-23/86183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