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曰:“怡,和也。从心台聲。”对以“怡”命名的东怡小学而言,“怡”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从2013年起,东怡小学启动了以“怡行番禺”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研究,六年之间,师生们走遍了番禺的山山水水,也将“怡乐教育”“怡行番禺”的感受融入各自骨血,成为其成长和探索的重要动力。
“怡行番禺”课程的研发背景和目标设置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德育要“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情景,在真实可感的生活中去思考、发现、探索,引导学生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为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立德树人”的号召,推进番禺区“文化德育”的工作,东怡小学在“怡乐育人,让每一个孩子收获幸福人生”办学宗旨的引领下,历时两年完成了研学教材“怡行番禺”的编纂,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指导正式落地。
在“怡行番禺”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围绕着“怡乐育人”理念设置了三个主要目标:一是通过欣赏自然风光、感受风土民情、品尝特色美食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灵感;二是通过研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育善良、丰盈、美好的心灵;三是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番禺的文化底蕴,加深其对区域文化的认同,进而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怡行番禺”课程的内容设计和乡土特色
据史书记载,番禺始建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文化、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番禺“鱼米之乡”的称号;文教的鼎盛繁荣,则为其带来了“文化之乡”的美誉。
“怡行番禺”以番禺的乡土乡情为主要课程资源,教师、家长组织学生行走在番禺19个镇街上,通过游历了解番禺、爱上番禺,并且在旅途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综合能力。
根据课程需要,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整套的《研学用书》。教材内容以地域为载体,立足于挖掘本地教育环境和地方特色,从历史、文化、饮食、建筑、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并探索如何将这些资源更好地融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使其既有教育意义,又能较大限度地彰显番禺本土特色。就具体内容而言,整套教材囊括了“大番禺”19个镇街的历史人文,选取了各镇街有代表性的人文景点、名胜古迹、名人故事和特色美食等,在全面覆盖的同时凸显乡土特色。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教师们也花了一番心思。由于小学生不同年龄段所积累的知识储备、具备的认知能力各不相同,教师选择了按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编写《研学用书》,争取做到每个年级使用的教材和制定的学习目标都有所不同,难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贴合学生的年龄和需求。
“怡行番禺”课程的实施方法和推进过程
《怡行番禺》的研学旅行,可以分为“怡行”前、“怡行”中、“怡行”后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怡行”前的准备
在行前准备中,学科整合是重头戏。各学科教师结合研学地点和学科特色,制定各自学科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路,通过一路的探索与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五年级学生去钟村研学,音乐老师可以带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现代音乐的冲击下,钟村的本土粤剧文化是怎样传承下去?
第二阶段:“怡行”中的探索
研学旅行中,时时是育人之机,处处是育人之地,人人是育人之师,事事是育人之材。二年级的学生走进广东省卫生村——新水坑村,在当地上了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教育课;三年级的孩子探访莲花山,亲眼目睹古采石场的宏伟景象,追古思今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五年级的学生在大夫山研学时重走先辈之路,两个小时翻山越岭,挑战自我、培养韧性。
第三阶段:“怡行”后的交流
结束一天的行程,并不意味着“怡行”的结束,而是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返校后,各班会组织研学分享会,让“怡行”从个体体验上升为群体共鸣。学校还会组织故事会、征文、摄影、绘本、手抄报、诗歌朗诵、教育戏剧等汇报活动,让师生的感受进一步升华。
“怡行番禺”课程的进展收获和未来展望
六年砥砺前行,东怡小学的《怡行番禺》研学旅行课程已经有了阶段性的进展和收获:
首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怡行番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自然、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提升了他们探究发现、组织策划、沟通协作等综合素养。
其次,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质。
通过研学锻炼,培养了孩子们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长时间的旅行跋涉,还能让孩子们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自觉“守秩序、讲文明”。
再其次,生活化教育触动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作为义务教育工作者,我们坚信德育只有儿童化、生活化,才能触动心灵,唤醒生命活力。东怡小学将始终坚持“怡乐”主导的生活教育,在回归生活、尊重生命、生态体验的德育道路上砥砺前行。
在实践中,“怡行番禺”研学旅行课程也暴露出了设计不合理、资源调配有限、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但我们相信,在科学教育观的引领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怡行番禺”课程将不断完善和升级,陪伴我们在怡乐大道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