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象”展览现场
“这不是项目,而是情怀和使命”
阳春三月,“北疆新象——北方四省区高校教师美术作品巡展”终于在东北中部城市长春启幕。它来得不容易,或者说来得有点晚。
在吉林省工艺美术馆一楼开阔的展厅里,策展人陈思博士将这个“北疆新象”定位为学术主题的展览空间,稳稳地填进去128件作品。它们被有序地划分为“北疆风物——天地自然系列”“古往今来——时代人物系列”“文以载道——人文思考系列”“振兴之路——社会生活系列”四大主题板块,将诺大的展览现场构建成一个多元的艺术生态场域。当观者走进去,就如走进一个或自然、或哲学、或社会、或人生的对话空间。
“北疆新象”是吉林师范大学申报实施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项目负责人、吉林师大美术研究所所长陈思却说:“对我们来说,它不是项目,它是我们的一个情怀和使命。在中国艺术界看来,东三省美术太沉寂了。其实很多人画得很好,有很多新探索,有的人在全国也算领军人物了,还有很多新秀,但缺少平台让大家重新认识东北这里的整体情况——东北美术家们已经有50多年没有搞美术展了。”
这是东北很多艺术家和美术研究者的一个心结。
研究美术发展史的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张红梅说:“我在梳理东北美术史时看到,东北第一次美术展是在1959年,当时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东北三省的文化局和美协联合在哈尔滨举办了东北三省第一届美术作品展。在这基础之上又精选了一批作品拿到了北京,在故宫的乾清宫里展出,引起了美术界的广泛关注。之后,1960年在长春、1964年在沈阳,他们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三届美展推出了一批享誉全国的优秀艺术家,北大荒版画和关东画派都在此间形成。此后多年,新人新作虽出了不少,但东北三省综合美展再未举办过。”
从1964年东北三省第三届美术展到现在北方四省区巡展,整整过了55年。陈思感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希望巡展能够为我们深爱的北疆大地,为这里的艺术、文化和教育,带来鲜活的创新激情和开放的对话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四省区艺术家笔下读到对自然风物的深沉热爱、对社会生存的深度关怀,读到真挚的现实体验、真诚的生命歌唱和真正的北方精神。”
改变了人们对北大荒版画和关东画派的固有认识
50余年后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东北三省美术展“北疆新象”,在地域上又增加了内蒙古,使本次展览多了一份厚重。在策展上,汇集了24所高校、130位艺术家、6个美术门类和128件参展作品,规模气象在东北前所未有。著名画家邹立颖认为,展览具有全国美展气象,意义与影响深远,一定是新时代中国美术文献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来自北京美术界和学术界的学者对“北疆”和“新象”两个概念的提法具有学术上的意义。
陈思这样解释:“‘北疆’是指在中国版图上相邻共栖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与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边疆的这四个省区,在自然、物候方面相近,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有交融。‘新象’就是北方高校的艺术名家和艺术新秀近5年来创作的美术作品所呈现的关于四省区自然、民生、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新的气象。”
提到东北,很多人的印象似乎还停留在北大荒版画和关东画派的固有概念中。曾经人们用“傻、大、黑、粗”来嘲讽关东画派的粗犷、豪放、雄浑、博大,这或许是东北及内蒙古的美术精英们集中于美术院校,而四省区的美术院校一直缺乏实践性的展示和探讨的缘故。但此次“北疆新象——北方四省区高校教师美术作品巡展”使很多人的认识被颠覆。丰富的题材内容、多元的形式风格和自由的艺术语言,无论是普通观者,还是美术界行家里手,皆曰“耳目一新”。
首先被吸引去的是长春本地美术界、学术界和高校美院的教师和学生。展览中不同题材的表现性油画非常有吸引力,人们看到宫立龙的表现性油画又有了新的变化。而很多具有人文思考的作品,如谢勇的环保理念的雕塑《一件皮草 千针万痛》,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眼球。美术界人士更多注意到水彩作品在题材上的丰富性:王辉宇的当代人物写生《建宇》、陆浩然的传统人文思考的文案碑刻《锦灰堆·陌上桑》、长海的解读灵魂中的蒙古马系列之《情侣之10》等都让人驻足思量。在国画中表现满族文化题材之邹立颖的《关东有佳人》、陈文国的《海东青》,大气豪放,引人入胜。有人特别关注到展览作品中“有很多新技法的雏形”,如王明的水墨《晓迎秋露》;有些作品用的是新材料,如宋学智的《兔子的游戏》。在这里人们也看到了著名纸雕艺术家李洪波的实验作品——《木头》。
在展览期间举办的研讨会上,尚辉、罗世平、丁宁、郑工、宋玉成、王平、邹立颖等美术理论学者和画家给出了他们的观感和评价:本次巡展是多年来四省区中最高水准的美术展览,品质很高,令他们喜出望外。
学术主持尚辉先生是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他说:“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展览作品有表现性的油画、有塑造感的雕塑,还有一些有水墨意识的中国绘画的画种。今天北方四省区的美术作品呈现的样态非常丰富,能够看出整个东北四省区美术创作的观念,他们对全球和中国当代美术的整体观照,他们的艺术视野和艺术触角是伸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改变了原来我们对北大荒版画和关东画派的固有认识。”
作品展示的背后是对人的展示。北京大学丁宁教授用“光风霁月”来形容展览给他的观感。他认为,因为这里的艺术家、教师有一种很正的传统,才有了正的作品。学者们不仅对赵开坤、宫立龙等老一代艺术家的表现性油画出现的新意感到欣喜,也对新一代中青年的勇猛势头感到震撼。此次展览艺术家以70后、80后中青年艺术家居多,在中青年一代身上,人们也希望看到一种血脉上的传承。
“学院美术”与“北疆新象”的学术意义
有人说,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各种美术展层出不穷,也良莠不齐。而好的美术展一定是具有学术性、专业性或实验性的,这需要策展人自身有学术品质和学术上的追求,必须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作品形态。“北疆新象”展览和陈思无疑是好的美术展和好的策展人。
“北疆新象”展览范畴被定位在“学院美术”,与“北疆新象”的学术主题互为关联,使展览凸显学术性和研究性。作为受邀担任展览学术主持的尚辉先生,深刻剖析了展览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巡展项目以‘北疆新象’为主题,既是对当下北方四省区高校教师美术创作现状进行切片式的展陈剖析,也是从这个切片的横截面对北方四省区美术史的梳理与研究。因为‘新象’来自对既往北疆美术特征的判断,这种判断试图从这个切片提供的样本、预设美术作品中呈现的新的北方人文特征、那些被人们熟稔的北方地缘符号中瞥见某种新的审美症候。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展览的策划与实施显然是对北方四省区的美术创研一直缺乏实践性探讨的现状的一次填补,它当然是急迫的,而且充满了教学、科研与创作的现实针对性。”
作为由高校美院一线教师的作品组织的展览,人们自然会提出学院美术教育中的创新观念、教师教育规范的创新与遵守、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等问题。有专家谈到一个现象:西方是把学院美术作为批判对象,中国与西方不同,学院占有主导地位,这是学院美术的一大特点。而中国师范院校多,美术院校较少,尤其东北三省独立的美术院校少,吉林省只有吉林艺术学院一所,辽宁省只有鲁艺,很多是延伸到师范大学的美术学院,那么在现在的整个美术教育体系中,如何认识学院美术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学院美术的发展会不会走向保守?走向师范性?
这是一个让很多与会者都关心的话题,也引发很多人对东北三省美术历史渊源的追溯和思考。张红梅认为,从历史角度看,学院美术一直是一个创新力量。“在传统学脉的构建上,学院美术架构了东北美术包括内蒙古的基本面貌,推出了北大荒版画和关东画派。学院也是创新之地,不是保守的代名词。在东北美术界,学院力量一直是引领时代、引领一个地域发展的重要力量。1984年以来,学院教师、艺术家基于各自地域的创新开发直到今天依然起着引领作用。”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罗世平教授,从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异同、中国美院教育对学生的深刻影响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院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学目标是什么?技法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还是全部?此次展览上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家,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但怎么让自己艺术理念的探讨与教学发生关系,在什么层面上让学生受到他的影响,将自己的探索转化成公共的教学资源,这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美术走向何方、今后的面貌状态如何改变、跟世界文化的关系怎样接轨,这些课题反馈给我们的教学,会惠及年青一代的学生,这是给美术院校的课题。”
也许这样的探讨还会持续下去,“北疆新象”展览,长春是第一站,其后将在哈尔滨、呼和浩特和沈阳继续展出,时间持续到5月17日。而尚辉先生在首展开幕式上的致辞也许是对此次北方四省区高校教师美术作品巡展意义的一个最好的诠释:“‘北疆新象——北方四省区高校教师美术作品巡展’的策展把作品展示、文脉研究和问题探讨综合为一体,所选艺术家都处于教学一线,也是北方四省区当代美术之精英,他们虽身处北方四省区,但艺术触觉、艺术视野、艺术观念却未局限于本土。他们总是力图从艺术当代性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处理教学、创研和本土的关系。通过展览,人们能够更深切地意识到如何提升艺术水准与文化品格,以及处理‘时代与地域’‘全球与在地’关系的重要性。正是把作品展示、文脉研究和问题探讨综合为一体,才使得这个展览真正具备了预示未来‘北疆新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