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缅怀愚呆而神圣的童年

[db:作者]  2019-04-0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这是一次迟到的阅读。我的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无像样的课外阅读,工作后也只是耳闻过《城南旧事》,直到这个寒假,才和孩子一起读了此书。

    读完全书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给这本书定性。据资料讲,该书是儿童小说,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作者自传性的回忆散文,当然也适合我这个年龄段来阅读。说它是小说,是因为该书讲述了围绕“小英子”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有些情节不是真实的生活,不必当真;说它是自传,是因为该书描绘的“老北京城南”就是作者林海音的童年居住地;说它是散文,是因为该书追忆逝去的童年时光,散发着浓浓的缅怀韵味,而并不是以奇特的人物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

    我特别喜欢《冬阳·童年·骆驼队》里开头、结尾的那两部分文字: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开头段起笔利索,描写细致,生活感、画面感极强;结尾段点明主旨方向,伤而不哀,怅而不惘。虽过了记忆的最佳年龄,但我一有空就浏览、默念,反复感受咂摸。是的,“童年”,就是这本书的关键词,好的文字应该能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林海音用她那女性特有的笔触,引领读者回望童年、缅怀童年。

    童年是愚呆的。大人眼里的秀贞是疯子,我却喜欢和她交往,替她留心寻找小桂子;偷东西的小偷搅得邻里不安,我却了解了他的家庭困难,他是一个全力供弟弟上学的好哥哥;和父亲暧昧的兰姨娘,我有些恼恨,却又给她和德先叔牵了线。凡此种种,“我”的愚呆可现。究其原因,是作者特意从儿童视角,观察记录所致。

    童年是神圣的,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成年后可以远远眺望的家园。童年不可再现、不可复制,每一个过往即便是残损遗憾的,有时也会充满了温馨。因为,以儿时的认知水平,那时的所作所为都是顺理成章,都是自己的审美体验。所以,“我”的笔下,少有艰难生活的描绘,没有对黄板儿牙的鞭挞,连爸爸也是喜花爱花的。

    应该说,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堪称经典。与原著相比,我觉得电影放大了“离别”的主题,或者说将主题定位在“离别”上,是对原著“想念童年”的某种曲解。电影中,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删掉了“兰姨娘”那个章节。因为“兰姨娘”那个章节确实和“离别”关联不大,而且还可能有损父亲的形象。所以,我还是更喜欢原著,任何的改变或改编都是尝试与冒险。

    如果考虑到儿童这一特定的阅读群体,我还是觉得当下有些出版社太不负责任了。以我所读的《暖心美读书》(名师导读美绘版)为例,其中《惠安馆》末尾处莫名其妙地加了《我们看海去》开头部分的内容;《我们看海去》中间部分又有遗漏,导致前后不衔接;其他类似日文的错字则有多处。查阅该出版社的官网,还真有此书信息,翻阅该书,其纸张、印刷、装帧也不像是盗版,那原因只有一个:编辑质量不过关。幸亏当时我借阅了两个版本进行对比,不由得感慨:担当落实之难、之稀缺,静心做事之可贵、之可赞。毕竟,儿童还不具备这样的辨别意识和能力,家长也不能凡书都准备两种版本以供鉴别吧。

    最后所言,有跑题之嫌,但为了每个愚呆而神圣的童年、少年读者能保有纯粹的阅读体验,这点要求并不为过、并没跑题。

    (作者系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04-01/90924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