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靓
煮鸡蛋、包子、豆浆、凉拌卷心菜,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小王像往常一样在学校食堂买了自己喜欢的早餐,花费1.75元。“学校的煮鸡蛋一直0.5元一个,外面可找不到这么便宜的价格。”小王边吃边感慨。
在当前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让大学生满意的饭菜的背后是政府、社会、高校和后勤管理者的齐心努力。我国高校食堂总数有1万多家,每天有2800多万名师生员工就餐,高校食堂工作对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校园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去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食堂工作的意见》,各地纷纷采取措施,把稳定食堂价格、保证学生餐饮质量供应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农校对接:尽可能降低原材料成本
“这个大米怎么卖?”“价格能优惠到什么程度?”去年8月,全国第二届农校对接洽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500余所大学的后勤采购人员、320余家企业、近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会。洽谈会期间,商家拿出优质的大米、食用油、鸡蛋、蔬菜等农副产品,供这些大学食堂的“掌勺人”挑选。
2009年11月,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选定北京、天津、吉林等7个省市试点“农校对接”。此后,每年举行一次这样的农校对接洽谈会,参加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为鲜活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地头走进高校食堂打通了渠道。
“拿卷心菜来说,菜农在地头给菜贩只卖到每斤0.2元,而学校可以给0.5元至0.6元每斤,对菜农来说,当然有利可图,对学校来说也省了一笔钱,如果去批发市场买,每斤可能要花0.9元。”一位参加过洽谈会的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给记者算账说。
尝到甜头,“农校对接”这个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新事物,日益受到高校和农户欢迎。前不久,一袋袋写着“高校专供”字样的大米,从黑龙江佳木斯抵达安徽;满载新鲜蔬菜等农产品直通车驶入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校园。14家企业成为北京高校食堂“农校对接”的首批直供基地,北京高校食堂米、面、油、肉、蛋和蔬菜类采购已有50%以上实现到产地源头直接采购。
“原材料占高校办伙成本的60%左右,能把这部分成本降下来,对缓解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大有帮助。”北京市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赵相华说。从2001年开始,北京高校实行联合采购。据测算,这项措施能使原材料成本降低5%至8%。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更大规模的联合采购已经试水。去年8月,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高校联采物联网正式开通,为“农校对接”提供了新的平台。据介绍,有了物联网,高校食堂采购将变得和订报、订奶一样方便,只要点击鼠标,农户菜地里的新鲜蔬菜就会直接送到高校食堂。
平抑基金:有效缓解价格冲击
“以前,厨师月薪1000元,现在涨到3000元还招不到人。”北京师范大学后勤集团餐饮服务中心鲍世杰说,除了原材料价格外,人工费用、能源费用等也是高校办伙成本的大头。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食堂饭菜价格平抑基金,用于对物价上涨和人工费用上涨的补贴。与此同时,“水、电、气的费用都由学校承担,去年仅用于食堂改造,学校就投入了500万元”。
在西南财经大学,学校把“学生基本伙食”定位为“保障性服务项目”,2010年投入200余万元引进肉类加工系统、米饭生产线等先进生产设备,实现了学生食堂加工标准化、流程一体化,在确保原材料加工质量的同时,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支出。
目前,全国不少高校采取了加强管理、杜绝浪费、节能降耗、精简人工等措施,与此同时,大学食堂的公益性受到重视。自《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食堂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设立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平抑基金”以来,这项措施已经落实到学生的餐桌上。
福建省高校按当年在校生数每生不低于100元的标准,设立了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平抑基金,在学校财务部门单独立账,专款专用。省、市财政筹措3150万元,按每生50元的标准,对建立平抑基金的高校实施一次性补助,作为平抑基金启动费。
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学生食堂运行监测体系,重点监测学生伙食价格以及食堂成本变动情况。去年7月,上海市教委要求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紧急采购和储备800余吨冻猪肉,以低于当月市场批发价3000元/吨的幅度优惠供应高校学生食堂,差额部分由市教委予以补贴,累计拨付补贴专款250万元。上海市教委还启动对全市普通高校学生食堂的临时成本补贴,补贴金额3500万元,并要求各高校按照1:1同步配套补贴。(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