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小雅
应该如何评价与认识实验稿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实验?修订过程中是如何收集意见与建议的?修订后课标哪些地方没变,哪些地方变了?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标修订组召集人之一、西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廖伯琴教授。
课程改革带来了相当大变化
记者: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实验稿课标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您如何评价实验稿课标的实验情况?这种评价是依据什么作出的?
廖伯琴:经过10年课改,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有的变化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有的变化是快速呈现的,有的则是有深远影响的。就初中物理学科而言,我认为比较外显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评价课程与检查教学的标准调整了,也就是从大纲到课标,在这种变化中,更加强调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更加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初中物理教材调整了,基于课标编写的初中物理教材,更加重视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更加关注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更加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三是教学方式调整了,越来越多的老师对探究式与传授式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各类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等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调整有了更多的指导与参考。四是考试评价调整了,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过程性评价也受到了关注。中考的形式与内容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实验操作的考试引导了师生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关注,命题质量的提升促进了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五是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拓展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以及便捷的新课程远程研修,使教师既能走出去学习,也能引进来研讨,还能通过网络平台便捷灵活地学习。
可以说,实验稿课标的实验是得到了教师认同的。从教育部委托专门课题组完成的大规模问卷调查结果便能看出,87.9%的教师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课程基本理念”,92.6%的教师认为“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课程目标好及较好,88.7%的教师认为“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课程目标好及较好。当我们走进课堂,也能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调整,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课堂上正在逐步形成平等、民主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氛围,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这种氛围的形成,对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课标修订参考了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记者:物理课标的修订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收集意见与问题的?对实验稿课标的意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物理课标修订的原则是什么?
廖伯琴:教育部分别在2003年、2007年组织了两次大范围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课程的理念性质、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案例、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同时,课标修订组还通过多种方式调查了中国科学院的学科专家、高校的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师及教研员、中学物理教材编写者等。从调查结果看,大家对实验稿课标是认同的,但也提出了修订建议。从2007年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对实验稿课标的反馈及修订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在整体认同的前提下,大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适当细化”,建议增加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关的具体案例,等等。
二是关于科学探究。受访者总体赞同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求,认可相关描述及相关案例,但也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探究内容是否可减少一些,要求是否可降低一些”等修订建议。修订组在修改这部分内容时,适当增加了不同类型的探究案例以及对案例的剖析。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也作了适当的调整,使其更有逻辑性,要求更清晰。考虑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基础教育领域自然科学课程发展的大趋势,而且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要求相比是适当的,因此这次修订基本保持了实验稿中这部分要求的水平。
三是关于科学内容。从调查看,约有51.5%的教师认为“科学内容”总体感觉有难度,但是当问及一级主题的内容难度时,多数教师又认为合适,如关于“物质”主题,68.6%的教师认为适中;关于“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64.3%的教师认为适中;关于“能量”主题,64.8%的教师认为适中。当问及具体知识点删减时,要求增加的知识点相当多,而且很多内容要求到理解水平。为此,修订组组织一线教师召开了研讨会,深入研讨“科学内容”的难度问题。后来大家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对“科学内容”难度认识的不统一,主要是由于思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如当问及整体感受时,大家思考的对象不仅有课程标准,还会考虑到所用教科书、教辅及考试等;当分别问及一级主题时,大家更多思考的是课程标准;当问及具体内容条目的增减时,大家会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学科的结构以及中考等。通过充分调研与交流,修订组在总体上保持了实验稿课标原有的难度,同时对少量条目适当降低了要求。
四是关于“实施建议”。从调查结果看,大家对实施建议的操作性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所以在对“教学建议”的修改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更加切合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加注重多维课程目标的落实。在对“评价建议”的修改中,加强了“评价建议”的指导性和针对性,通过增加具体建议及样例等,还增加了评价建议的可操作性。
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变化
记者:修订后的课标坚持了什么?变化了什么?此次修订的重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是变化是什么?其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
廖伯琴:本次课标修订坚持了实验稿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培养目标,注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关注了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实践性等。同时,还继承了实验稿课标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在本次修订中,进一步增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操作性与评价性等,适当调整了“科学内容”,完善了“实施建议”等。
本次修订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对“科学内容”的修订,从以下方面调整了“科学内容”中的三级主题。一是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如将原有的“初步认识”调整为“认识”,将“大致了解”调整为“了解”,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使认知水平更清晰。二是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鉴于实验稿课标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化,要求比较宽泛,不便评价,本次修订对这些条目作了适当细化,如原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还明确了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三是适当删减知识内容,如将原条目“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和的不同现象”中的“颜料混合”删去,因其与物理关联不强。将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整合为1个条目。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四是适当增加内容,主要是增加了与生产、生活有联系的条目,也适当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
相对而言,在这些变化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有两个方面。其一,加强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因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当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从课改实验区的反馈可知,有些课改实验区有弱化实验教学的倾向,教师也希望能加强实验教学。其二,加强了对物理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要求。因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等,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改革的历史长河中,继承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遵循了这一原则。每次课程改革都会打上当时的历史印记,也会凝聚大批物理教育研究者、物理教师等各方人士的心血。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物理课程还将进一步继承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接受社会发展、学科发展以及个人发展需求提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