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培养综合素养 提升创造力

[db:作者]  2012-03-29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杜悦

  实验稿艺术课标在各地实验区已试验10年,实施过程中显示出哪些问题?课标修订过程中主要关注了哪些方面?修订后的课标有哪些变化?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滕守尧教授。

  记者:10年来艺术课标在各地的实验情况是怎么样的?试验区师生有哪些反馈意见?

  滕守尧: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发布,根据实验稿课标同时开发了若干套教材,全国22个地区参与实验,涉及中小学生人数达65万。实验3年后,国家曾组织过专门调查组到实验区作了大规模调查,当时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教师认为综合艺术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与其他课程比较,艺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尤其是创造力和人文素养具有天然优势。95%的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态度是“很喜欢”和“比较喜欢”。可见,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是理解、支持、喜欢艺术课程的。

  在调查组与教师的讨论中,一些教师提出了师资培养和培训、评价和奖励等问题,还有相关标准和教材对某些问题解释有些模糊的问题。但在回答“你是赞成分科还是赞成继续推进艺术综合课程”时,80%的教师赞成继续推行艺术课程。

  我们认为,试验区师生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其认识亦相当深刻、到位,并且在长达10年的试验中得到了证实。国家根据教育改革的进程和实验的情况,组成了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吸收更多的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参与修订。

  记者:实验稿艺术课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

  滕守尧:课标修订组在充分调查和研讨后,认为,虽然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综合艺术课程的设立符合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适合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但它没有指出,综合艺术教育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珍宝,致使许多师生在研究和实践中脱离了中华传统之源。实验稿确定了艺术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也确立了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标准;但没有对“艺术能力”进行清晰的和具体的界定,没有指出它与艺术的知识技能有何区别,致使师生对艺术的总体目标认识模糊。实验稿指出了综合艺术课程涵盖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习领域,却没有清晰说明各门类艺术之间如何联系和综合,容易使人理解为综合艺术课程就是各门类艺术课程的捆绑或相加。这些缺陷在艺术课程的实践中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艺术教师读了实验稿课标后,虽然对“综合”有了一个概括的认识,却不知如何去综合;知道了必须通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结而产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却不知道由此发展出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究竟是什么。这是艺术教师开展艺术教学时普遍感到困难和模糊的重要原因。另外,它虽然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建议,但未能对各级行政领导如何支持艺术课程提出具体的规定,致使实施艺术课程的所有地区都没有专门的艺术教研员,艺术课的课程得不到任何评价和支持,所有的奖励都给予了音乐和美术教师,与艺术教师无关,严重损害了艺术教师的积极性。

  记者:修订后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有哪几个方面?如何理解这些变化?

  滕守尧:修订稿发生了很大变化。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很明显,这一提法使综合艺术之“水"有了源,使综合艺术教育这棵“树"有了本,从而增加了从事综合艺术教育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底气。在“课程设计思路”的图示中,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五者连环相套,构成了综合艺术的总体框架,并以更具体和明晰的案例说明如何综合,使人对各类艺术的综合一目了然。

  修订稿明确指出,综合不仅包含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技,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联系,还包含了艺术课程三大环节之间的联系,即在感知与体验基础上的创造与表现,在创造与表现基础上的反思与评价。这三大环节的教学又分别形成与之相应的感知与体验能力、创造与表现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修订稿对以上三大能力作出十分具体和清晰的界定,并放入内容标准,提出各不同学段应达到的三大能力水平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水平的教学建议。

  修订稿对学生应获得的感知与体验能力、创造与表现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所作的清晰界定,不仅解答了师生的许多困惑,而且使师生对下述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虽然中小学生学习的艺术课程包含艺术的知识技能,但它们绝不是技术娴熟的演员、音乐家、画家演示的技术,其作品也不应是专业艺术家创作的东西。把学生当成专业艺术家来培养,已经超出了基础教育的能力和范围。中小学学生学习的艺术课程,应该是有限的知识和技术与其熟悉的生活、情感、文化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感知与体验能力、创造与表现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当有限的艺术知识技能与学生个人生活和情感感受融为一体,并化为个人的一种特殊表达时,其表达也许从技术的层面看并不成熟,但对中小学生来说,它就是艺术。反过来,如果让中小学生仅仅学习和展示艺术技能,即使其技术纯熟,因为脱离了生活、脱离了感情、文化和科技背景,这样的作品也只能是虚假的东西,这样的学生极容易受制于功利,成为既无精神自由、也无创造精神的“小艺匠”。

  记者:课标修订后,您对于教材的修订还有哪些建议?

  滕守尧:修订稿特别强调了艺术教材编写的几个要点,一是教材必须忠实地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理念,真正实行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的相互交叉和综合。二是教材必须包含教师用书,为教师提供包含多种教学思路和创造性教学空间的教学案例。教师用书中要配备多种媒体材料,如经过精选的经典艺术作品光盘、图片和音像资料等。三是学生用书中必须包含学生用以自评和他评的艺术活动档案夹。四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等编写各个教学单元,而每一个教学单元又要围绕一个人文主题和艺术主题设计,等等。

  记者:标准修订稿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及评价有哪些建议?

  滕守尧:标准修订稿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详尽的建议,其中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把艺术教学视为师生共同体验的动态生成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3个阶段,即感知与体验阶段、创造与表现阶段、反思与评价阶段。每一阶段的教学方式都有所不同,在感知与体验阶段,教师宜采取易于各门艺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短小易行的创造性体验活动,如在体验某种节奏型时,要求学生运用这种节奏型朗读一段诗或歌谣,以此引导他们把已知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特有的体验。在创造与表现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某个创作和表现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倾力合作,提出创意,并合作实施。在反思与评价阶段,教师应设计某些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创造与表现中的长处和不足。每个学生还可以通过“艺术成长记录夹”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成果。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2-3-29/96496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