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望颖
如今,在全国很多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园门口,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下车后匆匆奔向校门,此时,车窗突然摇下来,传来妈妈的声音,文具盒忘带了。孩子一听,马上往回跑,全然不顾周边车来车往。
随着城市交通日渐繁忙、路况日渐复杂,目前不少城市学校普遍存在校园安全保障的“500米断裂带”问题。自2011年春季以来,浙江省宁波市推出基于家校社会联动的“组队—开道—设点”的安全保障机制,组建“护苗队”、开辟“护苗绿色通道”、设立“学生爱心避护点”等。这些做法有效保障了学生的通行安全。
组建“护苗队”,缩短家长校门口停车时间
2011年4月25日,宁波市机关第二幼儿园成立第一支由家长、老师和学校保安共同组成的“护苗队”,每天有6位队员在早晚孩子入园出园时段值勤。每位队员身着由交警部门统一提供的服装,手持“护苗队”醒目标志,把小朋友从父母的车辆里接过来,安全送进幼儿园大门。
第一支“护苗队”成立不到一个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该做法很快在整个海曙区推广开来,海曙中心城区周边道路交通环境较复杂的12所小学、幼儿园全部成立了“护苗队”。不少学校还将“护苗队”成员的照片公布于校园网上,方便家长辨认。
家长许曹弘感叹地说:“有了‘护苗队’,早上上班时间宽裕了,只要车子在幼儿园门口一停下,就有志愿者迅速上前接孩子,特别放心。”家长丁华芳参加了“护苗队”志愿活动,她告诉记者,志愿者活动一学期才轮到一次,每次2到3天,占不了太多时间。
2011年5月24日,宁波市教育局和市公安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护学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向全市推广“护苗队”志愿服务模式。目前,海曙区、江北区和江东区55所小学和126所幼儿园“护苗队”志愿服务模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奉化、象山、镇海、高新区等县(市)区陆续引进了“护苗队”管理模式。
“‘护苗队’的做法体现了一种社会管理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学校、家长、交警等多方力量的有效整合。”宁波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开辟“护苗绿色通道”,确保学生通行安全
在组建“护苗队”的基础上,宁波市还积极探索开辟“护苗绿色通道”。宁波市政府有关部门与交警合作,通过实地测量、评估论证等程序,在街道靠近校门口的一侧,用隔离栏隔出一条长约百米,宽约两米的幼童接送高峰时段绿色通道,确保出入学校的幼童及“护苗队”在通道中的行走优先权。与此同时,在校门50至100米处主道路上设立若干私家车临时停靠点。
镇明中心小学校长钱希有告诉记者,该校地处社区内,住宅老、空地少、人员杂、配套差,学校门前道路常常停放着密密麻麻的车辆,小贩们喜欢来摆摊,师生的通行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在街道、学校、交警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校校门口建起了“绿色通道”,这条靠近校门口一侧用隔离栏隔出一条长约百米、宽约两米的“护苗绿色通道”,方便了学生上下学,也为家长、学校监管提供了方便。
海曙区交警大队三中队副中队长柴健说,接送孩子的车辆造成校门口交通拥堵一直是管理难点,抄单、加派警力,各种方法都用过,但收效甚微,“护苗绿色通道”开通后,交通顺畅多了,民警执勤的压力明显减轻了。
(下转第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