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小雅
记者:您如何评价过去10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验情况?
朱小蔓:实验稿进行了10年实验,其间,教育部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研。从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反应看,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实验稿课标的实施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面貌。
一是改变了德育课程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状况,从以知识为主的学科逻辑转变到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面向学生生活,使思想品德课程更加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及身心特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失落、生命话题缺失的状况,德育注意关注学生的生命过程,通过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4个知识领域综合于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主题之中,以生活主题大单元呈现,让课程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就明确建立起了以学生思想品德与人格健全发展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
二是强调德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息息相关。品德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国家对个体的要求,也要满足于个人自身的成长需要,因为德育不仅关乎国家与民族,也关乎个人与家庭、关乎个人成长。
三是强调了代际间双向互动与共同成长。改变了既往德育比较多地强调成人对儿童的道德要求及其权威倾向。单向的传输知识容易造成生硬的灌输与控制。如今更加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放式的讨论交流、道德实践活动以及积极体验,让学生成为自我道德成长的人。
四是课程形态的变化导致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思品课不是一门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希望落实在道德思维、情感与能力的培养上。它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及体验、质疑等方式参与学习,更加积极地自我成长。总之,课程的理念、内容、形态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记者:在实验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修订后的课标有哪些坚持、哪些改变?
朱小蔓:从对一线教师的调研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课程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呈现的,一些教师感到缺少抓手,对知识的深度及宽度难以把握。二是有些教师不善于依循品德课的特点开展教学,局限于教知识、考知识,学习比较沉闷。三是在学段的衔接上,初中思品课与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如何更好地衔接,同一主题如何区分不同程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在不同学段如何扩展与深化存在困惑。
修订后的思品课标在大结构上没有变,坚持了实验稿课标的基本理念,但也下工夫作了不少修订和完善。比如:在对待媒体网络方面,要求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念”,要求“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等。修订后的课标在文字表述上注意从更积极的角度切入,比如:“体会青春期的美好”、把“克服逆反心理”修改为“调适逆反心理”等。实施建议更加体现针对性。修订在总体上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与时俱进地调整了课程内容,二是更加贴近少年儿童和生活,三是进一步淡化知识本位,强调与生活的联结。
修订体现了3个坚持与3个发展。
三个坚持:一是“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更加生活化地选择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体现为学生道德与精神成长服务。二是坚持三维目标统整,重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重在品质与能力培养。三是坚持价值观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三个发展:一是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渗透于课标的字里行间,二是公民教育有进一步加强与凸显。对初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即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提出公共生活与公共精神的概念,通过法律、国情、道德和心理健康等内容加以体现。三是生命教育进一步突出和增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进行生命教育,修订后的课标生命教育得到了明晰与强化,许多内容,包括新增加的不少要点都与生命教育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生命教育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底色。
具体看,课程目标作了一些微调,对课程的性质与目的表述更加清楚。内容标准部分作了一些重要调整,法律部分内容变化大些,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因为公民教育依赖于法律作为基础,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决不是单纯地增加知识,不能变成法律知识课,而是从服务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角度考虑。另外,新增加“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内容,旨在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全球意识相贯通。在“知识”目标中,将原课程标准中“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单列出来,增加认识“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等。
记者:面对修订后的课标,您对教师实施课标有哪些建议?
朱小蔓:作为教师,首先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读懂、吃透,领会课标的实质意义。课程标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全面研读对教师实施课程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不是只看教材。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补充新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于教材。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挑战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及教育素质都提出了很高要求。课程的专业性既有学科的专业,更需要教育的专业与智慧。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概念化、孤立地传授与学习、记忆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与思想实际,综合应用知识解疑释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与能力,通过活动增长经验与亲身体验。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与道德行动。德育本质上是实践性的智慧,情感体验、亲身践履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具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并因此体会社会思想道德价值的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观点认识、道德实践与道德情感体验的往复循环,相互转换。
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人生高度与生活态度。教师自己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敢于直面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有求真的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讨论、探索中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