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建春 缪志聪)近日,在南京市小营小学一年级的一间教室里,20多个学生每五人一组正在练习识字组词,随着教师的提问,孩子们越发轻松活泼,课堂气氛逐渐升温。在这所小学,大班额早已成为历史,因为人数少,教师在课堂上几乎可以看得清每个学生的表情,师生之间极为熟悉,沟通变得简单而富有感情。当天,南京市教育局在这里召开全市小班教育推进现场会,贯彻落实近日出台的《南京市小班教育行动计划(2012—2015)》。
曾几何时,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择校”问题特别严重,热点学校人满为患,而不少新建学校、普通学校由于认可度偏低,招生数量较少,班额普遍较小。为了提升这些新建学校、普通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2001年秋季开始,南京利用普通学校班额较小的特点,在白云园小学等14所普通小学率先试行小班化教育。2005年秋季,南京二十四中等8所普通初中加盟试点。经过10余年的实践,当年的一批“洼地学校”华丽转身成为优质学校。
“为顺利实施小班化教育,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对试点学校在经费投入、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传德介绍说,10年来,市级财政共划拨专项经费近亿元,同时还在师资保障、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典型示范、底线规约、机制创新、政策激励等方面对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提供有力保障。
“小班化教育并不只是班级人数上简单的减少,也不只是教育形式和教学模式的简单调整,而是重建了学校文化,其核心是对人性的尊重。”南京市教研室主任汪笑梅说。她告诉记者,在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班级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织已经从“备教材”转到了“备学生”上,以往僵化的线性教学不复存在,师生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得以发挥,教师则努力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经验、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课堂教学使弱势学生有足够的条件得到精心呵护。”
在这一转变下,教学由粗放走向了精细,学案导学、个性化口袋作业、影子辅导计划等“以生为本、尊重差异”的做法得以铺开并付诸实施,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得明显突破。近年中考,一大批初中小班化教学实验学校成绩超过全市平均分,学生差分率总体低于市均水平。
10年来,南京小班化学校成长迅速,一大批学校成为老百姓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学校”。据南京市教研室统计,试点前,90%的学校生源萎缩,成绩不理想;现在,80%的学校生源饱满。建邺区虹苑中学,从初创时的2个班50多名学生,发展到18个班630名学生,成为全区家长满意度最高的学校。鼓楼区凤凰街小学,在小班化教育的推动下,目前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创造教育科技特色学校,拥有7名中国少科院小院士;浦口区行知小学,一所农村小学融入了国际化浪潮,每年都会接待世界各地上千名学生接受南京乡土文化浸濡教育。
鼓楼区白云园小学让南京新市民江平选到了“潜力股”,她的女儿成为享受小班化优质教育的最早一批受益者。江平几年前带着女儿从老家常州落户南京。到女儿上学时,她放弃热点学校,为女儿选择离家不远的鼓楼区白云园小学,“小班化让我动了心。”江平回忆道。眼见着女儿从初到南京时的胆怯腼腆变得自信活泼,成为小区里学习最好且最会玩的孩子,她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所“最适合我女儿的学校”。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