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憧憬着未来的学校,总是这样想——学校应该是一个“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这样的乐园彰显生命与活力,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受之以荫泽,得之以伸展——
耀华学校有着光辉的历史。一代代耀华人用生命诠释了耀华校训“勤朴忠诚”的真谛——“勤于学、朴于事、忠于国、诚于心”。他们以知识分子的纯正气节和信仰,在上下求索中获得了真正的发现和力量,捍卫着教育的尊严和主张。85年的耀华历史告诉我:理想的学校应与教育的本源目标相一致,她应与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相契合,她的实践行走应与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相融通。这种一致、契合、融通形成了一个场,创造了一种势,产生了一种能,她就以这种场、势、能给学校里的每一个人打上了烙印,铭刻在师生的精神世界、人格修养以及学力品质和终身发展上。
我从1983年到耀华中学工作,从担任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到担任副校长主抓教学工作,再到担任校长,29年的耀华历练让我清晰:理想的学校是一个自由表达人的情感、休养安顿人的精神、健全完善人的心智、获得美德与提升智慧的场所,是师生双方共生共进的地方。师生在学校教育的互爱、互育中,双方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完善教与学的过程,以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实现双方个体意义上的主动发展。这样的学校就是一个“纳德于情、纳智于情、纳美于情”的乐园。
历史和教育现状给我的启迪是:学校应该是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寻教师专业发展,并要在社会需求、高考压力、家长期望和教育理想间找到最佳结合点,需要探究教师在重压下的成长之路,这必定是一个执著求索的过程。同时,学校需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需要探索学生当下的各种需求及变化,需要摸索各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把育人为本融入到课程之中,以使学校成为乐园,这又离不开执著地求索。同时,执著求索的学校,应该是一个乐园,她是教师和学生共生共长的场所,是教师和学生修身养性、修己善群、修正人生、修德泽人的沃土,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包容成全的精神高地。
上篇:
构建教师执著求索的乐园
面对复杂的教育现状,作为教师来说,仅凭教师在入职前接受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教师只有在教育职场——学校中沿着教师专业发展阶梯拾级而上,执著求索,才能更好地、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发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
校本学习型共同体提升学校能量建构
怎样才能实现学校的持续提升?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传统的学校是封闭的垂直结构,组织中从上到下有明确的指挥链,领导作出决策,教师执行决策。这样的管理模式有高效的一面,但却陷入管理中“人不见了”的尴尬境地。多年的学校管理和反思学习,让我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即树立“构建师生执著求索的乐园”的共同愿景,建成能够促进教师共同学习和反思性对话的学习型团队,这样,教师就会产生对学校的高度认同和强烈责任感,学校提升的内部能量建构也才能得以实现。
回想多年的教育实践,耀华学校已建设了若干校本学习型共同体,例如:以老校长赵天麟的字——君达命名的耀华教师培训学校;由主管校长、主任领衔,由特级教师、学科组长、年级组长挂帅,特聘教育、教学骨干中坚力量组成的“教育教学督导组”;资深班主任、功勋班主任团队,等等。每一个校本学习型共同体,我们都极力做到:一有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目标,指向其工作意义;二有数据指导决策和全样本问卷调查,跟随其主旨内容;三有预防与干预系统,反观和调整状态,并且在这些校本学习型共同体之下形成若干子共同体,以此推动耀华教师群体迅速成长,走向卓越。
近两年,在耀华中学的老师们中间流传着一个与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节目相仿的说法——我要上全体会。全体会作为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活动,我们将全体会的话语权交给教师,让它成为老师们凝心聚力、分享智慧、提升理念的舞台。每一位耀华人都以“我要上全体会”、“我要成为全体会论坛坛主”的心情,期待每一次全体会的召开;而每一次会议的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完美体现,又加深了教师们对“执著求索,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的理解。
课程文化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课程是提供给学生精神成长的空间,是提供给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课程开发的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许多学校开发了门类众多的校本课程,但面对林林总总、热热闹闹的课程,我们是否思考过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课程的开发是否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这些课程是否只是教师学识和兴趣爱好的单方面展示?课程的开发是否考虑了学生的课程需求?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卓越课程建设方案的行动研究,开始构建具有耀华中学特色、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卓越课程体系。本着基础性、实践性、均衡性、开放性、弹性和发展性原则,我们构建起了包括校本化的基础型课程、高选择性的拓展型课程、探究性的研究型课程和体验性的活动型课程四大类的课程体系。
学生创造能力的孱弱一直被视为我国教育制度的弊病,作为耀华这样的学校,每年在天津市乃至全国拿几个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提高整个学生群体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单品还是全席?是范例还是常态?这是衡量一所学校创新教育水平的标尺。拓展型课程——技术与创新就是我们回答这一问题的尝试。技术与创新课将工程教育、技术教育融入科学与数学的课程研发,将学生学到的零碎知识与机械过程统整为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提高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课程内容需要四个学期完成,前两个学期学习技术,后两个学期学习发明创造,从目前首届学习这门课的学生60%成功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阶段性成果来看,我们当初的设想成功了。这门课的开设让我们明白了教育制度里最本质的东西,不是制约而是解放,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而师生的创造力才是教育改革的持续生命力。
让课堂成为思维奔跑的场地
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最近几年,我带领全体教师共同研究“中国古代的10大教育方法”,将其凝练成10个短语: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启发诱导、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相观而善、长善救失、藏息相辅、互磋互学。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我们总结有两种教学模式,即“PUZZLE模式”与“GAME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教师像引导学生摆拼图那样,去寻找那个唯一正确有时又十分美妙的答案。而有时学生又像是与教师一起做游戏,游戏中结果往往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每个身在其中的人的参
与和在游戏规则下的创造精神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对这两种教学模式的研讨比较得出,不论是怎样的教学模式,都要给学生表现自我、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机会,同时创设一个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教育环境,在合适的时段做合适的事情。
教师的有效教学,彰显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之中。每一堂课“学”的有效和高效都应着眼于两种境界:一是“短效”,即课内即时可测的教学成效,可以理解为“三高”——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的愉悦度高、以认知为主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二是“长效”,即情理的积淀、方法的建构、素养的抬升,可以理解为“三化”——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过程与方法的体系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性化。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就不能只关注学力的显性部分——知识、技能,而忽略学力的隐性部分——思考力、思考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强调让教师在不断学习、研磨有效教学相关理论的前提下,结合本学科的知识脉络和学习特点,把握所任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征,进行望、闻、问、切,形成一套自成特色的有效教学的行动要领;致力于让每一个课堂成为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思维建构中体味发现和乐趣,获得探究之后的质疑和收获。
下篇:
拓展学生执著求索的空间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首先是一个“人”,其次他还是一个“孩子”,然后他才是学校老师眼中的“学生”。是“人”,则一定具有自然人的特性,不仅具有进行新陈代谢的自然生命,更具有社会融入和精神建构的价值生命。是“孩子”,则是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着天然的求索本性,对一切都充满着探索的渴望。是“学生”,则意味着求知伴随着生命全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过程中会反复、会倒退,亦会跳跃,生命展示出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如此复杂的过程,若没有执著的求索精神,必定难以坚持。教育,就是要创造条件去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在作为“人”,拥有完善的“人性”的目标下,充分考虑“孩子”求索的自然天性,通过创造不同的实践平台,激励、引领、巩固、促进,拓展学生执著求索的空间,最终使“孩子”的本能要求与“学生”的生命过程相契合,让学生在执著求索中成长、发展和完善。
以德育魂,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育要通过德性的培养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精神成长的核心在于求索生活的意义,精神能够给人提供多少动力,取决于生活意义上的差异。精神的提升,需要个体赋予生活正确的意义,而生活意义的正确性取决于个体德性的完善程度。远离“德”,不仅育不了“魂”,甚至连生存、发展都会成为妄想。
当下,我们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两难:第一是载体难,第二是内化难。我总在想,是否能找到一个真实的“人”,他的人格具备教化当今学生的力量,他的成长经历能够激励学生树立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远大志向。我们的目光锁定了这样两个人:一个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一个是蹬三轮车捐资助学的老人——白方礼。我们希望耀华的学生能够具有总理那样的赤子情怀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能够像白方礼老人那样用爱与责任照亮心灵成长的道路。2010年7月,耀华开始创建周恩来班。学生在礼堂聆听总理秘书赵炜奶奶的深情回忆;在周邓纪念馆细细端详每一张照片;在图书馆认真阅读《周恩来传》;他们为纪念周总理而创作诗歌,学生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追寻白方礼老人的脚步,他们为“白芳礼小学”捐款捐书、到敬老院为老人洗脚、到儿童福利院为孩子唱歌、到社区街道进行义务清扫、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辅导功课……在潜移默化中,德行的建树,成为了同学们执著求索的理想基石。
育人工作的核心在于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不仅在课堂上,更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快乐地执著求索真、善、美。
引领学生求索世间的真像。学生社团这种组织形式是学生更加接近真实生活、体验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与社区居委会合作开展“做一天居委会小主任”的实践活动,与交警泰安道大队合作开展“做一日小交警”活动,以及每个假期以团支部为单位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都能使学生体验生活的实际内容。
引导学生求索灵魂的真意。学校建立“三级培养机制”的“校园心理支持系统模式”:必修课、专题讲座的全覆盖;选修课、团体辅导的专项辅导和“耀华心理健康使者团”。灵魂的真意应该包括感恩和责任,耀华爱心志愿者社团引导全体学生开展爱心慈善日、服务鹤童老人院和儿童福利院,慰问残疾人,组织慈善捐款与社会义工等活动。此外,每学年伊始的军训、学农活动,学校每年召开春秋两季运动会,各种社团活动和比赛活动。还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耀华学生应有的形象大讨论,得出“耀华学生形象标准”,已经成为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列的耀华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引领学生求索心灵的真美。学生民主选举学生干部、通过党校和团校升华学生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举办艺术节,组织校园歌手大赛、合唱比赛、专业艺术团体专场演出和艺术专题讲座,等等。举办包括讲故事、课本剧、经典诵读、演讲、辩论赛5项赛事的“耀华杯”文化大赛和“耀华杯”英语风采大赛、“耀华杯”文化创意大赛等多种形式和活动。师生全员参与,获得人生的启迪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拓宽生命的空间,从而丰富生命历程,使人生更加充实快乐。
以文化人,学生执著求索的支撑
每一所学校都承担着“以文化人”的责任和使命,但是“化”的过程,在各个学校的方式不同、方法不同、策略不同、结果也不同。“化”有正向的教化、感化,有中性的同化,甚至有负向的奴化。以文化人,就是要用千百年来人类的优秀文化瑰宝去吸引人、熏陶人、化育人。一所优秀的学校,就要以突出的文化特质,包括环境、制度、管理、课程等多方面浸润人、教化人,春雨润物、静流无声,达到让学生学习、提升、成长的目的。作为学校,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化”的过程中,乐于被教化,心甘情愿地为获取知识与技能付出辛苦,无怨无悔地砥砺品行、完善人格,并最终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快乐,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耀华中学85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其本身就是师生心灵成长的奠基石。我们一直在关注学生对学校“化”的方式的认可,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进行“学生最喜欢的10大校园活动”评选。耀华杯文化大赛、校园诗会、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这些一直被学生推崇的校园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他们,化育着他们。2010年6月,天津耀华滨海校区承接了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学生转移安置就学工作。耀华以特色的管理、多元的课程和丰富的教育活动促进了玉树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束学业返回家乡之前,玉树的学生深情地写道:耀华,敬爱的母校,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舒适安逸、书香浓郁的学习生活场所,还汇集了充满爱心、责任心的敬业的老师们,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春节期间,玉树的孩子给我寄来了一张照片:雪域高原,象征吉祥的玛尼石堆前,玉树孩子灿烂的笑脸,手中高擎四块字牌,上书“勤朴忠诚”。那一刻,我知道,耀华文化已在玉树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以学养志,学生执著求索的载体
“学”是学养,是个体修养内在精神气质的重要途径,是成就自我的必由之路;志是志向,抱负,是一切富于智慧和理想者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以学养志”,便是指通过学习唤起并强化个体自身的理想追求。
在我看来,知识有两个层次,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却不能沁入心脾,沉在下面的是“学养”,虽无形却是构成作为精神存在的人的根基。只拥有“信息”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学养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整个世界。只关注第一层面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再优秀,也不过是“一流的考生”,而我们追寻的是“全人教育”,要培养的是“一流的学生”。
每周三的下午,耀华都会邀请一位名家大师走进学校,与学生们面对面,或介绍学术前沿,或讲述成长经历,或诠释人生哲学,我们称之为“耀华讲堂”。这里邀请的名家大师,大多是在耀华浸润下走出来的毕业生,有以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巨匠,还有艺术名家、文苑大师、政界精英,军中将帅,体坛健将……耀华讲堂在丰富师生学养的同时,也悄然点亮了耀华学生拼搏进取的理想心灯。
以体健身,学生执著求索的保障
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全面发展既是个体追求幸福人生的保障,也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必要指标。当今在一些学校中,体育锻炼的性质与功能发生了不少偏移与弱化,体育仅仅满足于传授技艺与增进体能,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被淡化和遗忘了。耀华建校伊始就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全的社会栋梁。近年来,学校发挥自身设施和师资优势,将体育课调整为普修课与专项课共生的形式,学生在完成普修课的基础之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项课程,我们的特色专项课程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形体训练、健美操、太极拳等十余门,在开拓学生眼界、增加趣味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功能,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建树体育精神,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学生在趣味性中学会精诚合作、敬业乐群的作风,在比赛中得到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激励,在竞技中培养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1998年,一个以“自助,我心成长;互助,播撒阳光”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心理健康使者团在我校诞生了。10多年间,他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
德育为魂,文化为径,学养为本,体健为基。“德、文、学、养”四维相辅相成。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德行护航,就会偏离方向;没有志向引路,就会走向卑微;没有学养积淀,就会滑向浅薄;没有身心健康,就会失去保障。“育魂、化人、养志、健身”重在过程。我们立足受教育者的主体,强调浸染、柔性、主动;而非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以强制、刚性、外力为要。
结语:
师生在共同求索中成长
有人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其实这种唤醒是相互的。教师执著求索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的内驱力,而学生执著求索的自觉行为也必然会促进教师对职业价值的探求,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耀华,有一本另类的校本教材——《数学拓展培训讲义》,编写者是近年来投身于数学竞赛的学生。4年前,几个因竞赛获奖而提前保送的学生,整理了自己的奥赛培训笔记和所做过的习题,准备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学弟学妹。我在感动之余,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编写一本数学奥赛培训的校本教材。学生们一听来神了,一头扎进图书馆研讨主体框架,又找到相关教师探讨,并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拿出了培训内容的改进意见。毕业前,学生将一本厚厚的讲义送到我的面前。里面除去常规内容之外还有他们对本学科学习方法的见解、对学习经验的总结、对某些知识点的看法及某些习题的原创解法。虽然这还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教材,但它的作用不可小觑,无论是学生抑或是老师,都能从中受益。对于教师来言,这本教材加深了教师对学生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的了解,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学力的高位发展和高水平展现又对老师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激励着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准,从而形成师生求索的良性循环和新起点,推动双方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今天的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已经超越了教师。其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教师的一种幸福。当我们为学生的才华和发展喝彩时,我们也体验了自我实现的快乐,从而获得了继续求索的动力。
(作者为天津市耀华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