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师:识字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组个词。谁能给“闲”组个词吗?
生:“悠闲”
师:组得好!现在你悠闲吗?
生:悠闲。
师:现在不能再悠闲下去了,赶快集中精神。
反思:
“为什么不能再悠闲下去了?”不知那回答问题的学生是不是会有这样的疑问。自从在秀洲实验小学听了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课堂教学后,笔者却总被这问题困扰着。语文课堂上我们的学生不能悠闲地学习吗?我觉得执教者在认识上可能存在误解。老师之所以忙于叫学生“赶快集中精神”,也许是把“悠闲”一词误解为等同于精神不集中的“涣散”和无事可做的“闲散”了。“悠闲”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闲适自得。
曾在不经意间遭遇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其中有一节的标题就是“悠闲是学习的前提”,看后颇觉有理。他指出:心不受任何事物纠缠的时候就是悠闲,必须悠闲才能够学习。换句话说,必须完全没有压力才能够学习。遇到蛇或遇到什么危险,这种危险产生的压力让人有一种学习。但是这种学习只是培养人的记忆,帮助你以后知道危险所在,所以,这种学习事实上就变成机械式的反应。悠闲时刻是观察事物的时刻,不受纠缠的心才有办法观察事物,自由观察就是一种学习的运动,这使人免于机械化。
是呀,陶源明在“采菊东篱下”的悠闲中,成就了千古诗名。阿基米德在沐浴的悠闲中发现了浮力定律。在苹果树下休息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我想,课上那孩子能组出“悠闲”一词,也定是在生活中悠闲地获得的。
悠闲没有错,如果有学生能在这种无忧无虑,轻松自在的心理状态中学习语文,那是在享受语文,怎能阻止?
长期以来,人们总会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来勉励求学者,一句话──学习是苦差事,不得悠闲。而这份“苦”的体验,很多时候就来自教师的引导。
不妨让我们继续看案例的下面部分:
[案例](二)
师:(课件出示图片)谁很悠闲?
生:小朋友很悠闲。
师:悠闲地干什么?
生:悠闲地和饮料。
师:另一幅图呢?
生:爸爸很忙。
师:看图说一句话。
生:爸爸忙,女儿闲。
师:用“悠闲”说。
生:爸爸很忙,女儿很悠闲。
师:用“谁在哪里干什么”说。
生:爸爸在厨房里忙着做饭,女儿在客厅悠闲地喝饮料。
师:小朋友看爸爸这么忙,赶快也去帮帮忙吧!
反思
为了学生能把句子说得令自己满意,教师可谓步步为营,精心引导。但回头看一下本习题训练的目标──让学生发现规律,学会用找反义词的方法记汉字。本教学片断相关的是“空──闲”这一组反义词。学生能说出“爸爸忙,女儿闲。”就已从最简洁的路径达到了目标,教师却还要硬拖着走那蜿蜒曲折、迂回往复的羊肠小道,自然使学生越学越复杂,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学什么重点。
谢老师说得好:“教师要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语文,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积极实践吧,愿更多的学生能悠闲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