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学生奏响精神律动的音符

[db:作者]  2022-02-09 00:00:00  互联网


  语文课上,学生时而冥神思索,时而议论纷纷,时而用情朗诵,时而专心作业``````这一切都让我欢欣不已。因为,这一切让我看到每颗幼小的心灵都是那么充满活力;他们的思维、情感、品质都在经受碰撞,历练。这一切说明他们正在为人生的学习历程扬起了航行的风帆。其中,让我觉得最动听的就是学生那琅琅的书声。
  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能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还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虽然一年级的教材内容相对很浅显,但一年级的学生是刚跨入小学大门,第一次正规接触多种体裁与题材的课文,刚踏上正规的学习之旅。对他们而言,朗读是一项最基本的,他们必须首先要掌握的架构语言和精神融通桥梁的言语学习方法。
  语文课上,应该奏响精神律动的音符--琅琅的书声!

  案例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版第二册的《春笋》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课文语言不但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且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1、教师范读§1,全班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尝试想象画面。
  师(充满激励的语气):“小朋友们已经在学习‘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的本领。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谁的这个本领强?(学生异口同声:“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听老师读,并努力想画面。”
  (老师话音未落,许多学生都已闭上了眼睛,一副信心百倍,立马一决高低的神情。)
  师(用情朗诵§1):“……”(略)
  2、指名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脑海中的画面,教师适时点拨。
  师:“现在,谁先来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老师的鼓励及低要求给予了学生很大的信心。几个性急的学生早已高举小手,大叫:“我来!我来!”)
  生:“我听到了春雷--轰隆隆,轰隆隆,很响!”
  生:“我看见了春笋,像一个个可爱的娃娃。”
  生:“我看到他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生:(好几个男生嘴快,不赞许前一个同学的回答):“你是在背课文了!”
  (看来,学生已经意识到会背课文不等于已经懂课文。)
  师(因势利导):“是呀,现在我们不是在背课文,而是说你脑海里的画面。没关系,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呆会儿,你也一定能行!”
  生:……
  3、教师再次感情朗诵§1,学生扮“春笋”再现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
  (这一自然段中,“冲破”,“掀翻”显示了春笋不可阻挡的气势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生命力。“冒”准确写出了春笋破土而出的动态。“一个一个”不光说明多,还给人一种连续不断、你追我赶的感觉。它们都是重点词语,它们的意思,它们包含的情感、意蕴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我就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春笋”,来换位体验,为感情朗读§1奠定基础。)
  师:“小朋友,你们现在就是春笋。但春雷没来之前,你们在干什么?”
  生:“在地下睡觉!”
  (不等老师命令、指导,学生都离开了座位,闭上眼睛,蹲了下来,扮睡觉样。而不少男生更是奇思妙想,拿了书盖在身上,充当被子,拿了铅笔盒当枕头。更有甚者,班中几个调皮大王索性躺在了地上。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
  师:“春天还没来到,地面上还找不到可爱的春笋娃娃。他们在哪里呢?奥,他们在地下睡觉。嘘——别吵别吵,让他们安静睡觉。”
  (教师巧妙的描述让全班同学进入了角色,教室里一片寂静。)
  师(过了片刻,再声情并茂地朗诵§1):“一声春雷,唤醒了……”(略)
  (学生们都用动作形象地再现了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我知道,他们此时已完全融入了春笋这个角色。)
  4、齐声感情诵读§1。
  (不言而喻,此刻的朗读是十分到位,也打动老师的心。)

  解读
  平时语文教学中,老师们时常有这样的朗读指导现象:“这个词要读得轻一些。”“这个句子要读得慢一些。”……这实际上把“自读感悟”与“朗读技巧指导”本末倒置。表面上看,学生读得有感情了,但那实际上是“形式化”的感情,说白了就是装腔作势,不是真实、自然的。
  因为“感情是在体验、感染、共鸣中自然生发的,不是靠外在的命令产生的。”
  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朗读,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即进入课文的情境,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读文”,即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读出来、表达出来。
  换句话说,也就是先“读进去”,再“读出来”。

  由于教材中文章的体裁、题材不一,思想情感也丰富多采,再加上学生个体的情感经历、情感积累各不相同。因此,指导“读进去”的方法要“因材而施”,“因人而异”。但以下三种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使用频率很高:
  1、研究学生,弥补情感空白。
  如《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文章美,草原更美。但草原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遥远的。这时,帮助学生增加对草原的形象感知尤为重要。如课前让学生收集、观赏草原图片,播放、欣赏有关草原的录像,请班中个别去过大草原的学生说说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班中同学的情感经历会深深地吸引全班学生的心,既弥补了他们经验的不足,又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文章思想情感也就水到渠成。
  2、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点燃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读进去“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启发想象,就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浮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春笋》的课上,我利用学生好竞争的心理,让学生来比赛“听范读,想画面”,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接着,我又针对学生爱表演的特点,让他们扮“春笋”,角色得到转换,想象也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然,他们的表演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春笋的顽强品质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里。对春笋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因此,感情朗读非常到位。
  3、教师有情,拨动心玄,激发情感。
  教师有感情的言语渲染,声情并茂的范读,最能打动孩子的心,最能使他们与老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学生“读进去”之后,又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来”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在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再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抒发出来,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感受表达出来。
  要“读出来”,就要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如语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轻重,节奏的快慢等。这时候,切忌直接向学生讲解朗读技巧,而应让学生自我感悟。如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在模仿跟读中体会技巧;如学生间比赛读,从师生共同评议中领悟技巧;又如用不同种方式朗读字、词、句、段落、文章,然后让学生自己来比较评析,从中掌握技巧等等。
  例如《春笋》§2中的最后两句话“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同桌间比赛读等方式,学生情感得到激发,朗读时,一声比一声读得高昂,且富有节奏感。把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语文学习的殿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用心去奏响那精神律动的音符,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必将会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篇篇华彩的乐章!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1/2022-02-09/4535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