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赵老师的课风趣幽默、引人入胜。近日,我有幸到现场欣赏赵老师教学《荷叶圆圆》一课的风采,感触颇深。归结起来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笑声不断的语文课,简简单单的语文课。
首先,这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的训练十分到位。仅举一例: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很少有人敢于让学生拿起笔,真正地练习写生字。认为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容易使课堂显得沉闷、乏味。通常一节公开课上下来,生字问题还要留到课后去解决。而赵老师不是这样,课堂上,他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实践本课的生字的书写并且走下讲台,逐个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修正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你们认为这些字哪一个最难写,就在你的作业本上,把它写一写。”一句看似平淡的课堂教学语言,勾起了学生直面挑战、攀登高峰的勇气和决心。在书写的过程中,课堂并不沉闷,学生们写得兴趣盎然,甚至有的同学主动把所有的生字全练习了。听课老师们则对这种公开课上表现出的日常的教学形式感到新奇。书写训练,这种在公开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很不乐意进行的训练,赵老师能够完成得如此出色,对学生其他能力训练的驾驭,也可见一斑。
赵老师与学生的课前谈话、教学过程甚至课后的“告别”,都使人忍俊不禁,又回味无穷。清楚记得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大家来读一读小鱼儿这一小节,来演一演,小鱼儿应该怎么游?
生齐读课文,并加上表演。其中有一个学生动作呈神龙摆尾状幅度较大。
师:啊,我在小鱼儿中间,发现了一只大鲨鱼。小鱼儿应该怎么游啊?
一句话,引得台上、台下哄堂大笑。动作过大的学生立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动作变得小而轻,真正地变成了一条小鱼儿。其他的学生也从老师幽默的引导语中,悟到了小鱼儿和大鲨鱼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此教学片断中,赵老师让学生利用肢体语言以及有声语言,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充分展现出来,当发现学生的感悟出现偏差时,赵老师用幽默而巧妙的言语,及时给予了纠正,且不露痕迹,真正是“润物细无声”啊!
识字教学,历来都是枯燥无味的,很少有人能把这项教学任务完成得妙趣横生。《荷叶圆圆》一课有12个字的复习巩固任务。上课伊始,在学生充分预习生字的基础上,赵老师和学生们做起了看口形猜字的小游戏。他对孩子们说:“我从生字卡里面随便抽出一个字,你们来读,但不要出声,只对口形。我不看卡片,只看你们的口形,就知道这是什么字。你们相信吗?”学生当然不信,纷纷摩拳擦掌。在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的同时,学生们将本课要巩固的所有生字都认认真真地复习了一遍。虽然是在读生字,却全然没有累的感觉,学生们自始至终兴趣盎然。
课后,赵老师坦言:“其实,我的这节课,很简单。不就是认认生字、读读课文、写写生字,最后来了一个课外拓展吗?其实,这篇小课文,如果要往深处挖掘的话,有很多东西可挖,但是,我没有挖。学生将课文能够读得声情并茂,即便是不挖,他们也能体会到文章的精妙了。这样读一读、悟一悟、背一背、拓展一下,使学生积累了鲜活的语言资料,激活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不是挺好的吗?”
这是一节平常的语文课,它扎实地训练了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但是,学生并未感到困倦,自始至终都是兴趣盎然的。简明的教学结构,风趣的教学语言,使这一切成为了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