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描述:
经过第N次的思考修改后,终于把课件做完了,教学过程设计亦基本完善,而如何能新颖又有效地导入新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参考其他教学设计的导入,有纸飞机飞行演示后质疑激趣导入的,有从发现地心引力的牛顿导入的,画简笔画导入的……似乎新鲜独特的都被人所用了,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眼看试教的日子到来了,这个问题使我彻夜难眠、倍感焦虑。直到试教前一个晚上灵感突现:何不从“地球”入手呢?对,就出示地球仪,先让他们猜猜地球有几岁?再引到地球爷爷身上藏着许多的秘密,今天就去解开其中一个秘密。当时认为此设计既直观地感受地球形象,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我为自己能想出这个独特的导入方法兴奋着。
第一次试教的课堂上,我开始了激情飞扬的开场白:小朋友,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地球仪),你们认识他吗?(指名说回答)对!是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真正的地球可比他要大得多的多。而且他的年龄也不小,你们猜猜他有几岁?(学生猜测有认为100岁、50岁、200岁的),老师告诉你们吧,他已经有500多亿岁了。她身上还藏着许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身上其中一个秘密吧。(出示课题)
我顺利地将教学设计作了展示,评课时,听课的老师对短短一两分钟左右的导入没看出什么破绽。我又不放心地追问了一句:“这样导入可行吗?”一时半会儿老师们都没发现问题,还觉得挺自然。我心中悬着的石头也就放下了。就在我的教学设计即将尘埃落定时,又一次聆听此课的同课异构参与者小林老师的课。她是一位教龄才三年的新教师,上课前,我们没有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作任何交流,都是独立备课。为了不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受到影响,她也没有到现场听我的课。听课时,对让我煞费苦心的导入环节,我予以特别关注。还没等我准备动笔记录时,她就开始和孩子们亲切对话了,随之大屏幕上出现了一首小诗《小小手》:
小小手
我有一双小小手,
要拉许多好朋友,
“你好,你好”招招手,
“欢迎,欢迎”拍拍手,
“谢谢,谢谢”握握手,
“再见,再见”摆摆手。
老师和孩子们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她带领孩子们齐读并动手配上动作,孩子们都乐呵呵地被自己的表演和朗读陶醉着,脸上绽放着快乐的笑容。朗读声一落,林老师就对孩子们说:“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又能干的手,今天啊,老师要带大家去见识一双神奇的手,那就是(学生接读:地球爷爷的手)。
虽是一分钟左右的时间,但课堂上浓浓的童真童趣的课堂氛围已经营造,让人感觉到几分轻松与愉悦。我想:这才是活泼好动一的年级孩子所需的课堂感觉,寥寥数语,快速切入主题,并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学习的乐园,真是个不错的导入啊。这比我的导入设计朴实简单易操作,值得借鉴。
案例反思:
第二天当我翻看自己执教那堂课的录像时,对导入环节的设计又一次进行了反思。我的新课导入是从“地球”着手激发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期待,又渗透地球爷爷年龄的知识,为孩子们课前知识的储备打下伏笔,可总觉得有些绕弯子,拖沓而不够干脆利落,让学生猜猜地球爷爷年龄时,看起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面广,可细想这又有何意义呢?这不是有给人卖关子作秀之嫌吗?课堂宝贵的40分钟在这无聊的一问一答中流失,心疼呀!其次,即使问答是为增加孩子课外知识、和课堂信息量服务,那么一下年级的孩子对“500”这个数字、“亿”这个数量单位又有怎样的感知呢?一片茫然的表情告诉我,孩子们听得云里雾里的,感受不到地球爷爷年龄之大,听到“500亿”这个数字时孩子们一阵大惊小怪的“哇”声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看来我的良苦用心是白费了。再则,关于地球年龄的知识似乎与文本内容也挂不上够,反而使课堂教学主题跑远了。也许是我善于启发的调拨和与孩子交流互动时的亲切感掩盖了这短短一两分钟所暴露的问题,听课的老师也就宽容处之了。
处理策略:
经过一番自我剖析和对比之后,展示课上我打算用好他山之石,也用小林老师的《小手》来导入。理由是她选用的儿歌简短,意思浅显,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非常喜欢。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是我们对新课导入的理想追求,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而且诵读儿歌,这个喜闻乐见的形式非常适合低段孩子的特点,这首儿歌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它好比通往正题的桥梁,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随即,在认识这双神奇的大手好奇心的驱动之下,孩子们开始了积极的的探索。正如孔老先生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所学内容一定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怕学不好吗?
不过,在课堂操作时我让孩子们读完这首诗后,在齐读课题时出示了地球仪,由于部分孩子缺乏有关地球知识的了解,加上一下孩子们仍空间想象能力不强,我觉得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的知识,就采用了这个直观的方法,为学习课文时理解“地心引力”一词而提供知识支撑,扫除一些理解障碍,至少能让孩子们想象到“地心”在哪里。
果然,在教学展示时,将我的想法与小林老师的做法一整合,一个简洁、有效又不乏情趣的导入,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听课老师也对我的这个改进作充分肯定。
我的收获:
感谢磨课的过程,感谢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是他们让我又一次认识到了新课导入并非雕虫小技,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设计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和孩子的特点。有效的教学应从一个课堂小导入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