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31日l0时,在南极洲乔治岛上,从祖国带来的刻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
南极独待的地理环境,被科学家称为:“解开地球奥秘的钥匙”、“天然科学实验圣地”。由于孤处一方,大气没有污染,为观测天体提供极好的条件;南极有成千上万的陨石,是窥探外层空间奥秘的难得基地;南极是地球大气环流的策源地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地球其他地区600万年前已灭绝的生物,在南极可能见到,这些发现可能会帮助我们解开地球生命起源之迷,而且还能为进一步解开世界海陆演化之迷提供科学依据。
1981年4月,唐海光同志出任中国驻智利共和国大使不久,智利外交部政治司司长主动提出:希望中国派科学家考察南极,加入(南极条约),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当时在南极己有14个国家建立科考站40多个,其中智利在南极有3个站。1984年6月25日,中国首次组织南极考察队赴南极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和科学考察活动。邓小平同志为南极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l月20日从上海启程,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30日15时,“长城”1号和“长城”2号两艘登陆艇载着54名考察队员,登上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在这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31日l0时,在南极洲乔治岛上,从祖国带来的刻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当祖国人民端起年饭时,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开始了。
考察队在1985年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岛隆重举行落成典礼。
随着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相继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和国家测绘局等系统建立了专门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的部门和机构。
1989年10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又建成了“中国极地研究所”,它既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也是中国极地情报资料中心。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极地科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3年5月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中国参加《南极条约》议案,使中国正式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之一。1985年10月7日,中国又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从此取得了中国对国际南极事务的合法权益。1986年6月23日,中国加入了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1988年6月2日,中国成为《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签字国之一。
中国以长城、中山两站为基地,已成功地组织了15次南极科学基地考察活动。
到达南极洲的总人数已达2234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持实施的“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从立项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均瞄准了当今国际南极研究的前沿领域,开展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集成研究。其中7个专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纵跨从大洋深处直至太阳表面的广阔空间,涉及生物圈、地圈、冰雪圈、大气圈以及空间的广泛领域。其中不少课题围绕着全球变化等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九五”期间,中国赴南极考察研究的重点是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这期间,中国首次对南极内陆冰盖进行了考察,已拥有了从中山站到东南极内陆1000公里的科学考察剖面,使中国成为国际横穿南极计划实施以来在东南极挺进纬度最高的国家;同时中国考察队还抵达距离中山站1100多公里的DOM-A区域(南极冰盖最高区域),从而成为国际横穿南极计划实施以来第一支闯进这一“禁区”的考察队,也成为中国组织南极考察以来到达地球最南位置的第一支考察队。
多年来,遵照《南极条约》宗旨,中国南极考察履行了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同世界各国广泛地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与考察。中国每年都派遣科学家赴外国考察站进行合作考察,并与前苏联、智利、日本等国签订合作书,同时与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国互换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