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杏儿熟了》之前,我拿着我的课堂设计给同事看,指着“看着小伙伴们吃杏儿吃得那么开心,‘我’又会怎么想?”这个问题问道:“如果你是学生,你会怎么说?”同事仔细看了教案回答:“你是要学生能说出分享能够更快乐的意思对吗?学生应该能够说出来的呀。”
可能我的表达让同事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因为我要的不是这样的答案。我要的答案是:对于这个提问,学生会答出怎样一句话,不仅是这句话的意思,还要它的内容,它的表达方式。
看过几堂名师的录像课,除了为他们设计的过程击掌之外,名师课堂更让我倾慕的他们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都能有恰到好处的应对,甚至是适时的点拨。正是这些恰当的应对适时的点拨成就了名师课堂的精彩。课堂也不再是平面的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层层递进的互动中生成出灿烂的光华。而要达到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的境界绝对不是一日之功!那需要语文老师坚持不懈地读坚持不懈地写坚持不懈地思考。我自忖离这样的境界还非常遥远,于是我就用我的笨办法,在上课之前设想学生的回答,再把设想的回答进行分类,然后就类别针对这些回答设计评价和点拨的语言。在一般的阅读课中或许这个过程还可以在脑海中完成,可是自从读写整合了之后,这样的过程最好就求助于烂笔头了。因为在读写整合的课堂上,很多情况下需要学生当堂写出一段话,而我心中要是没有几篇类似段落且又做不到现场点评的话,如何指导学生?如何让学生写的内容达到我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原有基础更加进步?很多时候,在设想学生回答的时候才发现我原来的设计原来不尽合理,用另外一种处理方式说不定更能让学生接受。这样的过程看似繁琐,真做下来我发现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在试想的过程中我经历了角色的转换,审视课堂设计的眼光也更加全面了。而当我的试想被事实印证的时候,也就是我最具有成就感的时候。
越来越觉得,备课绝对不是简单的课堂过程设计,而是一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