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学,从学生疑难始

[db:作者]  2022-02-07 00:00:00  互联网

  
  四年级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阅读芳草地”中有一个练习,“默读课文,找出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梳理字词,初读课文后,老师就抛出了这个问题:“同学们,课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目光再次回到课文,片刻之后,零零星星地举起了几只手,有说第一句的“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有不同的意见吗?”换一个学生被叫起,他读的是第二句“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再仔细读读,还有吗?”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读“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等第三个学生读完这个句子,老师马上露出笑脸,夸奖他:“你真会读书!”然后,老师说了为什么这个句子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的理由。
  课听到这里,如有鱼刺在梗,不吐不快。
  “课文哪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问题,你看,学生有找第一句的,有认为是第二句的,有的读了第三句,各不一样。正确答案当然是三,即课文最后一句。但是,最后答对的那位同学是否一定理解了呢?还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这就是课堂中的生成,是由学生疑难出现的生成。可惜,老师没有抓住,让其转瞬即逝,溜之大吉。上课老师也就按部就班,在自己的教案上周旋。
  假如教学换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那效果一定会不一样。

  假设一:
  师:同学们交流了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个句子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呢,别急,我们还是回到课文里,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于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品读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赏析它对自然、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最后,在品读和赏析中让学生感知小兴安岭的美,感受它的博大。读完全文,哪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就不再是一个问题,学生在读书中自然而然释了疑。

  假设二:
  师:哪个句子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交流了三种不同的意见,有同意第一种的,有同意第二种的,有同意第三种的,我们不妨组成三个辩论小组,通过辩论,看看究竟谁能说服谁?为了让辩论更加有理有据,每个同学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理由。
  学生自由分成三个大组,埋头读书,从课文里找证据,试图说服对方,教学在学生的思辨和争论中展开。

  假设三:
  师:同学们,《美丽的小兴安岭》,重点写的是它的美丽,读课文,看看小兴安岭美在哪里?
  师生一起朗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小兴安岭的美丽,课文重点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植物的变化,体现出“色彩美”,除此之外,还写出了它的“丰饶美”,进一步发现小兴安岭的“和谐之美”。
  师:是啊,这就是美丽的小兴安岭,那么课文哪一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试想,读到这个份上,学生的目光一定聚焦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原来的“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如果老师在课前有一定的预判能力,相信会预想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出现的状况,关键是如何来处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质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心里装的是教案还是学生。“以学定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落实下去还是要从我们的课堂开始,从学生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和落脚点,这样的教学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从以上案例分析,教学,当从学生的疑难开始。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3/2022-02-07/2748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