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的领导要来听课,了解新学案的使用情况。恰好我讲到《三袋麦子》一课,前一天刚讲了第一课时,所以我决定讲第二课时。晚上我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自认为紧紧围绕学案上的“设问导读”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即可,于是精心设计了教学程序,把问题巧妙地穿插于各个环节中,自我感觉还不错。
没想到,第一节课在预习时,孩子们由于读了第一个问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同学记性好记住了。我在提第一个问题时,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他一下子回答得十分完整,我和听课老师一下了愕然了。领导在评课时说,这本来应该是训练的一个亮点,结果孩子的近乎完美的答案让这个亮点荡然无存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上公开课最大的失败还是缘于我课堂上教学的机智应变能力差和吝啬使用评价语,对学生的表现不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启发,一味地要求学生按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我心里很清楚,但实际操作起来感觉十分困难,比如新学案的使用我感觉十分的迷惘,不知道怎么使用就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课堂上缺乏及时有效的激励评价,评价语单调匮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一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有的只是课堂上的看客,不能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尽管老师费了很大的功夫,总是事倍功半。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越着急越无济于事,归根到底还是缺乏语文素养,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书读了倒也不少,知识都到哪儿呢?一句话,还得努力,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