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是呀,反思对比着主观体验与客观评价,在劳作和收获中慎重审视过程,于是我们成长。也许脚步那么沉重,但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一、反思备课过程
一个月前得到通知,12月9日开展“十佳教师”展示活动。我在想,作为年轻教师公开课该是促进个人成长的阶梯,我不能局限于一节课的效果。我将一篇篇自己喜欢的抒情文章轻轻翻过,最后将目光停留在《科里亚的木匣》这篇叙事说理的课文上。我自问,我能上好这样的课吗?那瞬间,我有点激动,我要上这课,也许备课要花更多的精力而结果不那么精彩,但这个过程一定会让我有更多的收获。
我捧着《科利亚的木匣》,一遍又一遍地读,开始毫无头绪,这数学的语言,思维训练为主的内容,我的课堂将如何上出语文味来呀?读着读着,我发现本课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横比,即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与妈妈埋木匣、挖木匣的对比。这种对比,一方面说明了科里亚的所作所为是受了妈妈的启示,反映了科里亚是一个善于模仿,善于动脑的孩子,并且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方面是设置悬念,即是妈妈用同样的方法挖到木匣而科里亚没有挖到,由此引起科里亚的沉思。二是纵比。即科里亚刚学数数,且只会数到十时埋木匣于四年后科里亚长大后,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时,挖木匣的对比,这里的对比,写出了时间在变,人也在变,这也是科里亚挖不到木匣的真正原因。读着读着,我渐渐喜欢上了它。
于是我决定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反思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以科利亚的两次挖木匣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第一次挖木匣,主要扣住“科利亚为何走十步?”、“他会怎么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体会,感受科里亚内心的变化。第二次挖木匣,我抓住科利亚原先挖不到匣子的原因的句子,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科利亚“那时候”和“现在”有什么在变化,这样既抓住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又为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提供范例。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感悟了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并通过画线段图,直观感受变化这也是科里亚挖不到木匣的真正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感悟道理、学会表达部分,我先从图入手,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想象画中的小伙伴听了科利亚的话发现自身的变化引入,再说说看看你的周围,哪些在发生变化?因为有了前面抓住科利亚“那时候”和“现在”的对比讲述变化的教学铺垫,孩子们讲述周围的变化自然就有依可循,在对比中联系生活层次分明地叙述自己体会到的周围变化。
三、反思教学不足
现在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感触很深啊!设计上,导师要求我采用转述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会科利亚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我坚持用住重点词对比,结果给人感觉整节课老师牵得太多。在时间的把握上,前紧后松,使一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被浪费,课堂不够饱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用学习滋养自我,张显自我个性,挥洒生命激情,体现教学特色,建构一个魅力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