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节《狐狸和乌鸦》的公开教学课已接近尾声,执教的王老师对学生说:“学完了课文,你想对狐狸或乌鸦说些什么?”
孩子们异常兴奋,高举小手,说的清晰、流畅,童声、童趣、童稚充斥着整个课堂。
“乌鸦你真是太笨了,狐狸的话你也相信。”“乌鸦你太爱听好听话了,才落得这样的下场,你可要接受教训呀!”“乌鸦,以后千万别上当受骗了。”“狐狸,你太狡猾了,骗子是没有好下场的。”……
对于孩子们的回答,王老师都给予肯定,给于鼓励。
冷不防,教室后面的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能喜欢狐狸吗?”“能把你对狐狸说的话告诉大家吗?”王老师微笑着对他说。“狐狸,我喜欢你,喜欢你的聪明。因为你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弄到手。”
“喜欢狐狸?”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小男孩等待着老师的评判。“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好。”王老师依然微笑着对小男孩说。小男孩显得有些兴奋。
……
[反思]
我们都知道,《狐狸和乌鸦》,有它自己的价值取向:光爱听好听话,很容易上当受骗。案例中的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放弃了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阅读课文时,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见解偏激,这在学习过程中是正常的,真实的。关键是我们不能抛弃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认识的偏差,应该及时调整学生的体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什么都可以熟视无睹,对什么都听之任之。如果是没有基本准则的多元理解不也等于无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