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设计讨论骆驼脚掌、睫毛和驼峰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正确,讨论也就结束了。一位教师改换思路,要求学生改用小骆驼的口吻来介绍自己的脚掌、睫毛和驼峰的特点,通过转述来帮助学生理解骆驼的特点。我们看教师的指导过程。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小骆驼的脚掌有什么特点
(1)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遇到了小红马,它会怎样介绍自己的脚掌呢?根据课文内容试着说一说。
生1:我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所以在沙漠里走路不会陷进沙子里。
生2:大沙漠里到处都是松软的沙子,多亏我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所以才不会陷进沙子里。
(2)你把“大沙漠里到处都是松软的沙子”这层意思放进去了,说得很好。谁的本领大,能够把“小红马又细又长的脚”这层意思加进去,再来说一说?
生:茫茫大沙漠到处都是沙子,多亏我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所以才不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如果我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那就会陷进沙子里拔不出来。
生:茫茫大沙漠到处都是松软的沙子,如果我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又细又长,那就会陷进沙子里拔不出来。多亏我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所以在沙漠里走路很方便。
师:这是小骆驼对小红马说的话,所以“像小红马那样”这句应该改成什么?
生:改成“像你的脚”。
师:对,你把这段话再说一遍。
生:茫茫大沙漠到处都是松软的沙子,如果我的脚长得又细又长,就会陷进沙子里拔不出来。多亏我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所以在沙漠里走路不会陷进去。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小骆驼的驼峰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小骆驼的驼峰有什么特点。该怎么说?
生:沙漠无边无际,多亏我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
师:说得不错。谁能把“沙漠里没有水、没有食物”这层意思加进去?
生:沙漠无边无际,沙漠里没有水,也没有食物,多亏我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多走几天也没有关系。
师:再提高点要求,把小红马的特点也说进去。
生:沙漠无边无际,沙漠里没有水,也没有食物,多亏我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再多走几天也没有关系。如果换了小红马,即使不饿死也会渴死。
生:沙漠里没有水,也没有食物,走几天也走不到尽头。幸亏我背上有两个驼峰,里面装满了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好几天。不吃不喝也没有关系。如果换了你,一天两天不吃不喝,肯定走不出沙漠,就会死在沙漠里。
师:你把“小红马”换成了你,真聪明。
3.说说小骆驼的睫毛有什么特点
骆驼的脚掌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回答“又大又厚”,“不会陷进沙漠”,答案没错,但学生表达时用的是一句话、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词语,理解力得到了锻炼,但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课例中教师追求的不仅是理解的正确,更着眼于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连贯。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从只说一层意思,到能够说出两层意思、三层意思,体现出语言表达的明显进步。学生为了把话说好,也必须理解课文内容,因此这类情境说话既能让学生获得言语训练,又能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有一箭双雕之功效。如果阅读课上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将一些侧重理解的问题讨论改换成指向运用语言的表达训练,那么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何愁不能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