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在对话中埋下法制的种子

[db:作者]  2022-02-11 00:00:00  互联网


  (新课接近尾声。)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生1:喜欢。因为这个爸爸很诚实。
  生2:喜欢。因为这个爸爸很懂规矩。
  师:懂规矩虽好,可就是因为他吃不到又大又肥的鲈鱼了,这样的爸爸有什么好?
  生2:但是他让汤姆将一个道理铭刻在记忆里,知道了应该如何做人,这个更重要。
  生3:我也喜欢,而且我还很敬佩这个爸爸,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应该遵守规定。(掌声)
  生4:我帮生3补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我们,有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就会有什么样的我们。(又是一阵掌声)
  师:(非常激动)你说的真有道理,难怪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停顿)那对这样的规矩你们赞赏吗?也请你们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赞赏。因为这样可以保护鱼类,保护动物,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师:你真有爱心,那你以后可不能吃鱼哦。(生笑,生1不知该如何回答)
  生2:我知道生1的意思,我帮他补充。他是说不能在不允许钓鱼的时间里钓鱼,这样钓到的你吃起来也不香。(又是一阵笑声)
  师:哦!我明白了。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反正又没人看见,怕什么?
  生3:虽然没人看见,可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双眼睛,当你做了坏事,你心中的眼睛会看到,你的心里就会不安的。(掌声)
  生4:不做亏心事,不怕鬼窍门,当你做了亏心事,你会做噩梦的。(生笑)
  生5:我知道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都不遵守规定,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能举些例子吗?
  生5:就比如说现在上课吧:如果我们上课不守纪律,随便讲话,那老师的课还怎么上下去呢?
  生6:如果我们过马路时闯红灯,就很危险,很容易出车祸。
  生7:如果我们从小就养成了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长大后改不了,说不定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

  [反思]

  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稚嫩而又深刻的话语,看着孩子们那一次次发自内心的鼓掌,我欣慰地笑了,因为此前我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艰难”的对话:初读课文,学生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再过两个小时才可以钓鲈鱼?”对此疑问,我在备课时已曾想到,于是就对学生说:“这是当地的规定。在一些国家有专门关于钓鱼的法律,比方说钓鱼要有‘上岗证’;钓到的鱼必须超过一定的长度和重量才可以拿走,不然必须要放回到水中等等。”面对这样我自以为完美的解释,学生一脸狐疑,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中充满了对这“新鲜事”的疑惑与不解。“还是我们这里好,想什么时候钓就什么时候钓。”一位同学的“不满情绪”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附和道:“钓鱼还要有法律,真奇怪。”“又没有人看着我,我想怎么钓就怎么钓。”更有一生激动地说道:“我一年级的时候,还和爸爸到我家旁边的鱼塘偷钓过鱼呢!钓了好多好多!”……面对孩子们这些突如其来的“指责”,我一时语塞,真想“斥责”一番,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以后不允许这样。但理智战胜了冲动,因为这童言无忌带给我沉重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法制意识淡薄的国家,孩子们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怎么能片面地要求孩子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出淤泥而不染”呢?来自与学生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无视法律尊严的思想能仅仅靠一番说教就能改变?当然不是!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到底还应该让孩子们收获什么?是鹦鹉学舌般地告诉我们: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是学生昧着“良心”指责汤姆,然后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我一定要做个守规矩、讲法律的好孩子?显然也不是!

  当一个个想法被我一次次否定,我的思路也渐渐清晰:应积极面对生成,利用认知冲突,将对话牢牢植根于学生内心需要。在孩子的心中埋下法制的种子!

  于是,我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此间,我们借助文本,和爸爸、汤姆对话,体会爸爸的良苦用心,感受汤姆心情的一次次变化,通过一个“铭刻”体会到其实汤姆并不后悔,而是将这个做人的道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于此,我没有将对话结束,把对话仅仅停留在文本中,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喜欢这样的爸爸吗?”、“对这样的规矩你们赞赏吗?”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看似简单的“喜不喜欢”、“赞不赞赏”,却蕴藏着思辨的火花,这是是与非的判断,是善与恶的鉴别,是对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验,并且我还故意“刁难”学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这样一种立体的、多元的、思辨的对话中,学生的“智慧获得了开发,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留在学生心中的将是一颗法制的种子。

  从两次截然不同的对话中,我目睹了学生的思考渐渐丰厚的全过程,深深感受到:当文本与学生已有认知发生冲突,产生强烈的“抵触”,应着眼于孩子的内心需要,引导他们借助文本,感知文本内容;依托文本,理解文本内涵;超越文本,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一步一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这种层层剥笋的对话中,建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3/2022-02-11/5019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