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冷眼看质疑

[db:作者]  2022-02-14 00:00:00  零零社区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质疑环节“,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令人欣慰的!但质疑过程中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也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1.虚晃一枪,两张皮。一次我听一位老师执教《瀑布》。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学生一连串提出好多问题,比如,“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中“叠叠”是什么意思?“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怎么说是“白银”?“一座珍珠的屏”中“珍珠”是什么?……面对提问,教师只是倾听、点头,态度极其和蔼。待学生问完了,教师说,很好,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趁热打铁而要留到下节课?等到了“下一节”,学生的兴奋期已过,解疑的意义还有吗?同时我也担心:到下一节课,热情已经冷却的,可能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可能不再理会“上一节”的问题,依然执行自己固有的教学思路。

  2.明知故问,走过场。引导学生质疑主要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使教师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效率。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是,我发现,好多质疑就是注重形式,走过场——为疑而疑。
  “看到题目你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是我在另一节《瀑布》课上听到的发问。学生马上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所谓质疑:“为什么写瀑布?”“怎么写瀑布的?”“瀑布是怎样的情景?”其实,这是服务于老师思路的明知故问。试想,我们日常阅读时,看到题目,如果感觉吸引人,就会一气读下去,怎么可能“停”在那里,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即便有,也只能从阅读中寻找答案,而下是坐在那儿傻想。

  3.水上浮萍,不到位。高质量的“问”,应当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学生质疑水平的不同,正反映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下。如果学生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上,我们教师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对字、词、句进行解释,这些疏通性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
  还说《瀑布》。有些学生质疑:“白银是什么东西?”“我没见过珍珠,珍珠是什么?”这些问题,作为四年级学生,应该事先查字典或者用其他办法解决,教师不该为它们消耗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真正应该思考的是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远望瀑布,仿佛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作者怎么不形容是“珍珠”,而在近瞧时才说“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呢?

  要理解这些诗句,教师就须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远望瀑布,灰白颜色,不透亮,就像白银一样,一种蒙?模糊的美。当近在眼前,瀑布倾泻而下,无数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五光十色,像一座珍珠的屏,美丽极了!这样,质疑才能达到应该有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所理解说的“白银比白色好听”的层次上。

  实际上,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课堂上好多老师设置质疑环节的最终结果是教学以失败而告终。回顾自己,我也出现过类似问题。比如,学生质疑,我就跟着跑,放弃了主导作用;教材被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问题课,以至于“整体感受”“圆融之美”成为梦想。

  《瀑布》,这么短小优美的一首诗,学生却提出那么多,那么碎的问题,让老师一一解答。我想,这绝对不是作者希望看到的。质疑太多,诗的神韵就“散”了。应当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反复感受瀑布的整体美,对个别的词语理解不必“较真儿”。
  无论如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深而真的“感”永远比细而碎的“懂”更重要。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3/2022-02-14/5526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