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实验教科书,喜不自胜,爱不释手。作为中年段的起始,教材从编写思想、编写体例以及课例的选编、练习的设计都有了新的突破,课程标准的精神呼之欲出。笔者不禁为实验教材如此精彩的编写特色而拍案称绝。
一、突出重点──由边际走向靶心
教材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主体的定位上,都是很有针对性、有重点,使教材对于茫茫课程资源的使用非常有序,使语文学习的重心有了依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终将促使语文教学能够走出模模糊糊一大片的漫无边标的状态,有的放矢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动态生成。
1、专题组元,突出课程内容重点: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这些专题:
⑴ 以人文主题为主:
有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献出我们的爱等六个专题。
⑵ 以工具主题为辅:
有细心观察、科学的思想方法两个专题。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2、目标分解,突出课程学段重点:
纵观教材,本册目标分解上,做到:
⑴ 突出本册重点:
注意从三个维度,突出本学段的重点要求:
① 在知识与能力上,主要有培养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练习习作等。
② 在过程与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习使用词典,开始学习略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
③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了解祖国,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学会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在学习、生活中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学习的快乐等。
⑵ 注重两头伸展:
在突出本段的重点同时还注意:
① 立足低段求发展:
如,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本册在此基础上提出“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② 着眼高段打基础:
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开始学习略读”;习作方面,从本册“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教材特别注意训练的起始阶段和要求差异,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3、关注学生,突出课程主体重点:
教材编写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方便学生的学。注意做到:
⑴ 关注情感态度:
如课后练习改变了过去以布置、要求的语气提出思考练习内容的叙述方式,采用了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以激励的口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用“我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我们来交流交流……”“多么优美的古诗,我要把它背下来”等富有激情、富有活力、富有个性的儿童化语言,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主动,合作学习更和谐,探究学习更深入。
⑵ 关注个性差异:
做到:
① 有选择的余地。如课后的选做题,背诵的内容,习作的内容,选择的权利在学生,教材不作硬性的限制。
② 有发展的空间。教材不但关注保底要求,还留有拓展的空间,并没有上限。如拓展阅读、拓展实践、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海阔天空,任凭学生施展。
⑶ 关注学习方式:
教材注意改进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是在注意激发自主学习的情感、态度外,还注意采用文中“吐泡泡”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二是注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教材对于转变学习方式的关注,达到随机安排,随地可见,形式灵活多变。如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教材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自己开展活动;注意引导学生活动中的分工合作,活动后的展示与交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材转变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启发、引导、示范的努力。
二、加强统合──由单一走向综合
教材对于课程本质的认识,已突破了“学科课程”的狭义概念,广泛吸纳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问中心课程和人本主义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和学科中心课程等多种课程思想,把课程定位于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从单一内涵的学科课程走向广义的综合课程。主要体现在:
1、变“工具中心”为“工具与人文统一”:
教材编写一改过去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全部内容的编写方式,一方面注意语文交际工具的习得实践,另一方面注意课程能引起所有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情意性活动性的经验摆在重要位置,把学科的认识侧面和情感侧面统一起来,积极把社会、自然、人文纳入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课程的整体结构,充分体现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正确认识和定位,一把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把准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主要做法:
⑴ 以人文主题统合语文工具性:
如,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由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铺开,编排《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和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以人文主题统合语文工具性,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⑵ 以工具主题统合人文精神:
如,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教材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然后编排《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找骆驼》等课例让学生阅读,感悟细心观察的方法和结果,并在课例后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写观察日记,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这样,即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细心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良好品质,培养良好习惯,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2、变“学科中心”为“学科与活动并重”:
教材一改过去语文本位严重、学科界限严明,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与其他课程,与自然、家庭、社会割裂,脱离学生的情感、需要以及人生体验的编写思想,在体例、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一方面既立足本学科课程的特点,安排学习语言的重点,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意根据本学科母语课程的特点,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做到学科与活动并重,互相配合、互相交叉,相互渗透。
⑴ 结合整组教学,组织实践性学习:
每组教材都比较注意创设机会把语文综合性、实践性学习跟单元整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编排时,注意在单元学习之前,先进行单元导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然后,进行精读训练,每一单课的学习都有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在学完本单元后,通过语文园地有关栏目,引导向课外拓展,展示交流学习的收获。这样,将综合性、实践性学习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每一篇课例的学习,每一堂语文课,都可以是一个小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活动,而一个个学习活动又有机串连起来,形成整组学习的大综合性、实践性学习。
⑵ 结合专题活动安排综合性学习: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整体推进──由线性走向集约
教材基本结构有了明显改进,改变过去训练重点单一,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三线并进的编写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专题整合、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集约型统编方式,整合性进一步加强,每组教材围绕专题合理有序地组织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彼此关联,紧密结合,使语文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培养整体推进,三维目标协调发展。
1、板块之间以专题统合: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板块。板块之间都是以专题来统合,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扣专题展开,彼此之间互相关联,互相配合,互相渗透。
⑴ 板块以专题展开:
① 导语扣专题启导:
从本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导语。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点明专题,激发学习兴趣,启导学习任务,使学生很快进人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中。
② 课例以专题选编:
如第一单元安排《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等课例,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活动的情景,感受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情趣以及乡村儿童生活的惬意。四篇课文都紧密围绕专题来选编。
③ 语文园地依专题设计:
如第一单元在语文园地里,“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让学生写课余发生的事,“读读背背”编排的是反映儿童生活内容的古诗《小儿垂钓》,“展示台”用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是依专题来设计的。
⑵ 板块以专题关联:
① 前面有布置:
比如第一单元围绕“多彩的生活”,导语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提出感受生活的任务,为课例、语文园地学习做好准备。
② 中间有铺垫:
比如第一单元在《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供记录的示范,供学生参考,为后续语文园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③ 后面有拓展、交流:
比如第一单元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中,让学生交流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整个板块以专题有机地相互沟通,整合串连。
2、板块之内以专题贯通:
⑴ 课例以专题捆绑:
如,第八组略读课文《好汉查理》的导语;“金吉娅向陌生的小女孩献出了爱心,下面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个爱心故事。……”这段话围绕专题“献出我们的爱”,用一段流畅的文字,承上启下,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治趣的功能。
⑵ 语文园地以专题贯通:
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各个栏目表面看各自相对独立,但是大多藕断丝连,围绕专题或明或暗地相互关联贯通。比如第六单元,围绕专题“壮丽的祖国河山”,“口语交际”说说“自己去过或最想去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习作”介绍自己去过或想去的地方,“宽带网”搜集祖国风光和物产的资料,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在内容上大多相互关联。
四、动态生成──由僵化走向活化
实验教科书改变过去将教材当做圣经、当做唯一课程资源的编写思想,注意体现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创设让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给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留出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增强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语文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社会、人文中蕴涵的丰厚的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课程资源在动态过程中不断生成。
1、开放空间,资源开发有余地:
⑴ 注重开放性,资源可兼容:
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注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兼容各种课程资源。做到:
① 注意与传统文化衔接:
注意选取古诗、韵文、谚语、对联、词曲等古代经典文化及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内容,与传统文化相衔接。
② 注意与其他学科沟通:
注意语文知识与美术、音乐等其他课程的整合。比如,第三单元的“习作”设计为“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画……”习作与美术相沟通。
③ 注意与课外资源沟通:
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结合具体课文或某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充分利用一切课程资源的内容与方式。如第二组设计了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的课外实践活动。
⑵ 注意交互性,资源可生成:
教材的每一专题、每一板块、每一内容都不是封闭的、上限的、唯一的,而是引导学生联系别的学科,联系社会、自然、人文的方方面面,便于师生在不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① 采用例举方式,在内外交互中动态生成:
比如第六单元,教材例举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进行学习后,安排了选做题,“我还知道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我要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将学习引向课外,把眼光放在课外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课程资源也就从僵化唯一变成在课内外交互中不断地动态生成。
② 采用实践方式,在内外交互中动态生成:
如《语文园地四》的“宽带网”介绍了鲁班、牛顿和瓦特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古今中外更多这样的故事。这样安排,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生活空间,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也就不断地动态生成。
2、弹性处理,资源利用可选择:
教材努力体现弹性,增强适用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让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课程资源得以及时开发利用,也方便师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进行资源的利用,为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创造了空间和条件。
⑴ 贴近时空,增加适用性:
实验教材一方面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另一方面,注意适合我国国情,针对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增加弹性,兼顾城乡,难度适中,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
① 贴近儿童特点:
贴近儿童的思想与生活,贴近儿童的兴趣、情感特点和认知水平。
② 贴近时代特点:
教材以专题形式组织,便于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搜集和拓展,便于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开发教材资源,使教材处于动态化,更贴近时代特点。
③ 贴近地域特点:
教材内容兼顾城乡,考虑到地域的差异,对所有地域的特点都是贴近的。
⑵ 体现弹性,增强灵活度:
① 选读课文可选择:
教材后附有8篇选读课文,供学生选读。此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如果选用,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
② 部分练习可选择:
一是部分课后练习中安排了选做题。选做题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多样化,引导学生从课文扩展开去,或引导课外阅读,或建议展示课外学习成果,或引导课外搜集资料,或引导演一演课本剧,或引导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把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选择权在学生手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决定是否选做。二是部分课后练习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不作统一要求。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我要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三是综合性学习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做灵活的安排。四是“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和“宽带网”,分别从展示和拓展上提出一些体现弹性的要求,供师生在教学中灵活处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体现了人教社丰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责任意识、勇于创新的宏大气魄、与时俱进的编写理念。我们期待着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春华秋实,哺育着21世纪新人茁壮成长。
[2005-09-03]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