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题西林壁》片断赏析之二

[db:作者]  2022-02-14 00:00:00  零零社区


  如何让小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透过其艰涩而欣赏到古诗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受到古文化的滋养,课堂启发尤为重要。比如教《题西林壁》一课我就做了如下的尝试,效果很好。

  师:游历庐山后,庐山给作者的印象怎样?
  生:像绵延不断的山岭。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横看成岭”知道的。
  师:只像那绵延的山岭吗?
  生:不。还像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从“侧成峰”中知道的。
  生:还有就是各种说不清的形状。我从“各不同”中知道。从不同的方位看就有不同的形状。
  师:也就是说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山的形状也就不同,是吗?
  生(齐):是。
  师:你们能从图中找到作者的观察点吗?
  (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想象找到他所认为的作者的观察点。)
  师:那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谁知道?
  生(齐):不知道。
  师:作者知道吗?
  生:作者也不知道,我从“不识庐山真面目”中知道是“识”是“知道,认识”是意思。
  师:作者认为他弄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他自己处在这座山中,“只缘”就是“只因为”是意思。
  师:为什么在这座山中就弄不清其真面目呢?
  (学生一时茫然)
  师: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一时不知如何谈起)
  师(引导):大家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生:知道。
  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再次活跃,纷纷举手)
  生:盲人摸象,摸着耳朵就说像扇子,摸着身子就说像墙壁,摸着腿就说像柱子,说明他们看得不全面。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生:哦,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师: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先生提个建议吗?
  (学生再次议论)
  生:我认为应该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
  师:你认为的整体看,应该怎样看?
  生: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师:还有别的观点吗?
  生:我认为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了解庐山各部分的情况,才能知道他的形状。因为他注重调查研究。
  师:他虽然注重调查研究,但还是没得出结论。那是为什么?
  生:我认为他仍然缺乏整体观察。
  师:能否说得具体点?
  生:他虽然做了调查研究,但没有汇总。因此,他看到的只是分散的山。
  师:哦,我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了。你是说东坡先生虽然对庐山的一山一脉都做了详细观察,可观察到的只是部分。还应将这些部分汇总,形成整体形象,才能了解庐山真正的面目。那谁能汇总东坡先生的观察,说说庐山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
  生:庐山是一座巍峨连绵的群山。
  生:庐山是一座起伏雄壮的群山。
  师:学习这首诗,我知道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的把握,冷静的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东坡先生写这首诗就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啊!
  生:哦……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东坡先生看庐山这样的迷惑呢?
  (学生迷惑)
  师(提示):比如说看一个人,是只看优点呢,还是只看缺点?看一件事,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同学门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活跃)
  生:我明白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比如我们班的马某同学,他调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他的缺点。但他很热心,很愿意帮助别人,积极参与班上的各种活动,他的篮球打得好,又是短跑健将,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是他的优点。综合来看,他还是一位好同学。
  师:怎样总结更好?
  生:他是一位有缺点,也有优点,优点多于缺点的同学。
  师(小结):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明白了这首诗蕴涵的哲理,这对我们人生成长会很有帮助的。

  施教反思:
   1、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新课标》“体味作品的内容与情感”的要求,注重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知,体味作品的事、情、理,并由此深化学生的思想意识:明知—体情—成意—笃行;
   2、注重学生多方式、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注重知识的辐射和拓展,将诗中蕴涵的道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3/2022-02-14/6061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