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三年语文上册3单元教材解读

[db:作者]  2022-02-14 00:00:00  互联网


             3 童趣
  [板块说明]
  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首歌。本板块以童趣为主题,编排了两首富有童趣的古诗。一首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池上》,描写了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一首是唐朝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描写一个蓬头小孩学大人钓鱼的情景。两首诗充满了童真、童趣。
  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
  本板块教学建议用5~6课时。

              3—1 池上
  教材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极富童趣的诗,描写了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小艇,轻便的小船。不解,不懂得。诗的标题是“池上”,诗写的是池上所发生的一桩有趣的事,大意是这样的:小娃儿撑着一条轻便的小船,偷偷采摘了白莲回到家中来。娃儿们不懂得隐藏好自己的踪迹,你看,荷塘上的浮萍,由于小船驶过,分出了一条水道儿来。“娃”是小孩,“艇”是小船,“娃”和“艇”之上各加了一个“小”字,娃的幼弱可知;偷采人家的白莲,却不知掩饰,娃的天真可见。“回”字表明小娃“偷采”得手,此时,他们也许还以为自己干得高明,正为自己的举动的利索而自鸣得意呢。没想到,分开的浮萍却让这一切暴露无遗。偷,是可鄙的,但是小娃的所作所为并不会引起我们的憎恶,我们反而对他们偷吃了东西,却不懂得擦嘴巴的举动感到好笑,毕竟他们还是一群不懂事的“娃”啊。全诗简短易懂,趣味浓厚,小娃天真、活泼、可爱的样子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编写本文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趣味。
  2.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建议
  可以采用教师说诗意,学生诵诗句,或小组内合作学习的方式说诗意找诗句等多种有趣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语言。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意,不必生搬硬套,更不要把书中的提示作为学生背诵理解诗意的材料,束缚学生的思维。

               3——2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接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着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人迹罕至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曝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也就戛然而止。
  诗的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诗中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写得自然,毫不雕琢,用通俗的语言,创造了非常清新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境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趣味。
  2.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应”。
  教学建议:
  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再现诗中的情景,鼓励学生创新。使静态的图文活起来,从而创设出双向互动的交际情景。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可能出现都想说,而且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说,不尊重别人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指导,并鼓励学生学会倾听。表扬在小组内听得最认真、想得最认真的学生。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3/2022-02-14/6071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