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对苏轼《题西林壁》中诗句的辨析

[db:作者]  2022-02-17 00:00:00  互联网


       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去在课本上读苏轼《题西林壁》这首诗时,第二句诗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近读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小楷精品《祝允明书东坡记游》里面记载的苏轼《题西林壁》中的第二句是“到处看山了不同”。初看意思差不多,但是,细品就显出差别。“到处看山了不同”却有了诗歌的强烈的意味。而“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想把意思浅显明了,但是放在整首诗里,就感觉太苍白、太直露、太理性化了,完全是在作一种示范性的逻辑判断,缺乏审美主体的一种活动空间。仔细领会、反复吟诵就会感觉到两句诗的不同了。“到处看山了不同”,审美主体“我”到处观察过后,方才感觉到它们的层次、色彩、景物特征,每个地方都不同,这个“了”是完成时;“远近高低各不同”,没有这个“到处看”看后所思考比较的这么一个心路历程、一种完成时态,缺失了审美的这么一种切近身临的氛围,因而就缺失主体参与的“本真”意味。作为诗是要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唤起读者的经验(或体验),进而打开读者发现的天赋,唤起阅读者的审美能力,启迪欣赏者的创造能力。最近,读闻一多先生诗论,觉得他讲的诗歌的“意味”的美学观点,完全可以用来阐释“远近高低各不同”与“到处看山了不同”的表达效果的高下与优劣。符合环境和气氛的语境,往往显示出特别的味道,就像红楼梦里的幽燕语境,体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味儿一样。清代李东阳论诗说,“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他又说,“诗贵情思,而轻实事”。“到处看山了不同”,在情思上胜过“远近高低各不同”;而“远近高低各不同”比较侧重实,太实、太直减损了情思流露,且与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语体风格不相适应。至于诗歌里第一句第二句里出现相同的“看”字,笔者以为,正是这两个“看”字,才格外增加了后两句诗的感悟,从而显示出了全诗的丰富韵致。李白在《望庐山瀑布》里也主要通过“看”、“疑”,即由视觉至于想象的形象思维过程来表现庐山的绝美景色特征的。
  我没有到过庐山西林壁,不知后人是否也在西林壁上刊刻过此诗。但是,我想,祝允明作为著名的书法家,他对苏轼的人品和诗文是非常称颂的,以至于专门用小楷书体录下苏东坡这篇珍贵的记游文字。由此,笔者揣摩,这首诗是受当时印刷术的限制,文人在传抄过程中遗留下的差异。指出这种差异,让爱诗者去自辨、解读与欣赏诗歌表达的微妙技巧与手法;让出版者弄清作者苏轼当时的原始表达(原创)模样,还原这首诗的历史面目,算是对古人当时著作权的尊重。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3/2022-02-17/7839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