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别玷污孩子的纯洁

[db:作者]  2022-02-17 00:00:00  互联网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带雨的花》一课,是一首语言清新、流畅的诗歌。它是一方净土,让我找到了久违的纯真脱俗,所以我带领孩子们长时间的沉浸在抑扬顿挫地朗读中,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自己也好像变成了那个稚嫩的小姑娘,走进金波这篇无谱的乐章中。
  在教学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文中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们开始了踊跃的回答——
  “我认为她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她不听妈妈的话,偷偷地跑出了家。”
  “她是个贪玩的孩子,她只顾尽情玩耍,忘记了妈妈、忘记了家。”
  “我认为她是个充满爱心的孩子,她追赶着蝴蝶,却又不愿再去捉它。”
  “我认为她是个善良的孩子,她向钓鱼的叔叔要小鱼、小虾,要用大鱼缸给它们做家。”
  “她是个爱妈妈的孩子,她还记得妈妈喜欢带雨的花,给妈妈采野花。”
  我对孩子们的回答都报以赞许的微笑,课堂在我的预设中有序而顺利地进行着。忽然班上一个大眼睛、有点成熟气的孩子站起来——
  “老师,我觉得这个孩子是个聪明的孩子。”
  “为什么?”我疑惑地问,显然这个答案走出了我的预设答案。
  “她怕自己偷偷跑出去玩,妈妈会骂她、打她,所以她想采一束鲜花给妈妈,哄妈妈开心,那样,妈妈就不会打骂她了。”
  我脸上的笑凝住了,不知说什么好,我没想到从学生嘴中能蹦出这种答案。
  沉默,教室里刚才还沸沸扬扬,现在由于我的戛然无语而寂静下来。
  好一阵子,我才恢复过来,真不知道如何评价,也只好了草敷衍了一句“认识比较独特”。
  这节课结束后,我和老师们谈论起:本来这是一节以学生为主的课,学生们的诵读和发表观点贯穿全课。学生们能在课文中找到相关信息,自己提炼。但那个孩子的一个“独特见解”,让我的美好心境大打折扣,挺好的一节课没了味道。老师们也你一言我一语,发表着各自的看法,总之都对这个孩子给予否定:“什么孩子,这么小就有利欲心。”“他们什么事上也都能想到‘送礼’了,真没法说。”无奈和斥责之情溢于言表。
  无独有偶,我听于丹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学生亲手绣了一件“十字绣”送给她。里面绣着一个很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底下有一个脏兮兮的小孩,举着胳膊,女人抓着小孩的胳膊。开始她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了这个学生给她写的字条——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于丹教授讲到这里动情地说:“这就需要成人世界里没有人嘲笑这些孩子的青涩、莽撞、唐突,能够包容他们,能够爱他们,能够鼓励他们缝起翅膀,重新记起天空。”
  我陷入深思,我们应该是给孩子缝补翅膀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我们忽略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是以各种形式赋予文本自己的理解,实现文本价值。而正是因为教师把自己成人化的思想压给学生,典型的“小人之心”、“不纯之心”,所以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有效地给予评述、引导,忽视了课堂中的细节,成为课堂的败笔。孩子是纯洁的,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这是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审美程度等都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对一个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感悟,产生思想的光环,而我们偏要给这条思想的光带,涂上灰色,甚至玷污成黑色。
  正是我们自己心态的不对,以成人化的角度去品评学生的回答,并赋予世俗的性质,所以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不痛不痒的四个字“认识独特”,造成一个缺憾,也失去一个很好的品读文本的契机。我们如果别把自己作为老师,而是文中那个孩子的妈妈,学生们再怎么回答,我们是不是都能微笑着接受呢!
  曾几何我们对课堂的“波澜不惊”深恶痛绝,都从心底期待着“柳暗花明”,但当这个“峰回路转”出现时,我们是否能抓住这个契机,让它成为课堂亮点呢?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让我们抛却尘世浮华,静心、潜心教学,精心呵护孩子们水晶一样的心,给孩子们一片纯净、明朗的天空。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3/2022-02-17/7850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