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西沙渔人》这篇课文描写了靠海为生的西沙渔人钓鲨鱼的惊险场面,展现了渔民机智剽悍的品质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和勇气。在教学描写渔人拖着风帆船在蓝得发黑的海面上用勇敢与智慧与鲨鱼做斗争的段落时,学生完全沉浸在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当学到“被特制的钓钩刺痛的巨大的鲨鱼能拖着小帆船奔上三五十里,甚至一二百里”时,望着幻灯机上的图画,学生个个瞪大双眼,一学生惊讶地问道:“这样风驰电掣狂奔之后鲨鱼会怎样呢?”聆听着孩子好奇的心声,我故作神秘地说:“望着海面上激起的惊涛骇浪,想象一下,如果要你用一个成语、一句话来描绘一下风浪渐渐平静下来时鲨鱼的情况,你会说什么呢?”
“软绵绵”“气喘吁吁”“精疲力竭”“有气无力”“难以动弹”一个个学生似乎都顺口拈来。
“无可奈何”,一学生的表达与众不同。“为什么呢?”我“似懂非懂”。“此时的鲨鱼任凭以前是多么地威风,也只能成为西沙渔人的手下败将,它似乎在想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学生说的是鲨鱼,其实是在为西沙渔人“代言”,话语中透露着一股豪气,敬佩西沙渔人之情显露无遗。
“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学生伶牙俐齿,“什么意思?”我“故作深奥”。“此时鲨鱼才恍然大悟,自己已落入了西沙渔人‘欲擒故纵’的计谋中了。它想再次发力,但已经身不由已了。”学生脸上显露的得意神情告诉我,西沙渔人勇敢智慧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扎了根。
……
用“反弹琵琶”的形式,你一言我一语地对文本信息的丰富,使西沙渔人此后的劈鲨行动已是顺理成章,不费吹灰之力。“词句形容法”使学生不但在不知不觉、情趣盎然中积累了语言,而且更深地体会了渔人的“机智剽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