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颐和园》教学设计之五

[db:作者]  2022-02-27 00:00:00  零零社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11课。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4/2022-02-28/11130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