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睁大眼睛看世界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互联网  2020-03-07 00:00:00  互联网

 

本组学习活动名称:睁大眼睛看世界。

 

设计理念:

 

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文章的形式多样,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

 

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设计说明:

 

这一组文章文笔清新、结构精巧、文情并茂,作者不仅以拟人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自然界里植物和昆虫的美好生活,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1.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而且还要在读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教学除了理解、读诵、品析这几种手段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感悟和想象,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体验并学会这些方法。

 

2.品析语言,感悟方法,练习运用。

 

教学《爬山虎的脚》时,首先要通过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然后再体会使用这些词句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到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会观察方法后自己再试着去观察和描写一种事物也要同步进行。

 

3.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大量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非常丰富,语言非常风趣,

 

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抓住这些富有情趣的语言,体会使用它们的妙处,并由此引申到对观察方法的感悟,同时要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4.睁大观察的眼睛,述说感悟的心灵。

 

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并且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5.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语文园地二》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学生通过表达见解、交流感受、展示作品、对比竞赛、亲身实践等活动更加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同时这些活动也为演练和展示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

 

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 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 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 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

 

3.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学习《题西林壁》

 

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学习《游山西村》

 

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配乐朗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1.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布置作业

 

1.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品析语言 感悟方法 练习运用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蔽、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成住宅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昆虫吗?你们捉过蟋蟀养过蟋蟀吗?你听到过蟋蟀的鸣叫吗?哪位同学能把自己了解的情况说一说。

 

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读课文时还要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生词。

 

小组交流、集体修正

 

1.利用查字典或询问同学的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生词,也可把自己圈画出来的生字、词让小组的同学认读和理解,有争议的或不会得再问老师。

 

2.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选取两名同学汇报小组的交流所得,然后集体修正和补充。

 

分段朗读课文、明确文章层次

 

1.分别朗读“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住宅的”两部分。

 

2.把自己作为蟋蟀,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一读。

 

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1.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

 

2.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

 

1.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

 

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2.小组交流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随时介入讨论,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整理问题、留作预习任务。

 

1.记录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问题,在小组内找一个合作伙伴,利用预习时间共同解决这些疑问。

 

2.观察一种小动物,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求两个同学合作解决,大家遇到困难了吗?那么请大家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住宅一般指谁居住的地方?为什么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住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你在其他作品中见过这样的写法吗?你使用过这种写法吗?

 

问: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过程艰辛、工具简单)

 

读课文、画“住宅”

 

1.带着问题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画出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反复的读一读。

 

2.老师出示一张有错误的蟋蟀住宅图,让大家找一找它的毛病在哪儿。

 

3.拿起画笔,画出正确的住宅示意图,注意体现蟋蟀住宅的特点。

 

4.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以“我的家”为题说一说自己画出的内容。

 

4.师生进行评议,并把最好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品味重点词语的作用

 

1.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

 

(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抓关键词进行体会)

 

2.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

 

3.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品读句子、体味情感、领略文章内涵

 

出示句子。

 

假如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先体会这一句该怎样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教师范读。(读出赞美)

 

2.根据这句话提出问题:

 

1)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3)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建房子写的那样形象、具体呢?

 

3.解决问题

 

步骤:(1)读课文画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并说一说这些工具的作用。

 

2)把自己当作蟋蟀,想象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小组内说一说。

 

3)听完了介绍,交流一下感受。

 

4)体会朗读,读出对蟋蟀不辞劳苦建造住宅的赞美之情。

 

4.用作者的话和自己的话分别赞美蟋蟀。

 

步骤:(1)找出文中三个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蟋蟀的评价。

 

学习“资料袋”

 

读“资料袋”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小练笔

 

借鉴拟人化的写法,写一篇有关小动物或小昆虫的短文。

 

睁大观察的眼睛 述说感悟的心灵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的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和观察后的感受。

 

2.在口语交际中,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

 

3.在习作中,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

 

4.练习品评自己的和别人的习作。

 

5.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观图画,比眼力。

 

1.指名观察教材的左图,说一说树上隐藏着多少图像。

 

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块,发现得多,然后再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3.指名观察教材右上图和右下图。

 

4.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

 

5.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6.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讲自己、谈体验

 

1.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

 

2.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

 

举事例、激情感

 

1.向大家讲述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

 

2.说一说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与评改)

 

擦亮观察的眼睛、描述心中的精彩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1.按提示有序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3.老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作一下指点。

 

4.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X则》,也可自拟。

 

学生凝思试写

 

略作思考,即可动笔;也可先列提纲,再写内容。

 

自读自改、加工润色

 

要求:

 

1.写完后无声细读,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2.反复斟酌,加工润色文中的词句,让这些词句变得更加生动,表现力更强。

 

集体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

 

2.再由小作者说一说这样写的理由。

 

3.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同桌探讨、相互评改

 

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就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评改意见与同位交流探讨。

 

借鉴意见、修改习作

 

2.认真思考同学们的评改意见,修改完毕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

 

3.借助集体的智慧认真整理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第四课时(学习“我的发现”)

 

读句子、谈体会

 

1.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

 

2.指定两名同学读对话部分,并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学习心得,学习方法。

 

找句子、学方法

 

1.在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拿出自己写过的类似的句子,供大家品评。

 

学习“日积月累”

 

熟读背诵“花名歌谣”

 

1.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

 

2.找出12种花名并写一写。

 

3.结合句子说说各种花的特点和自己了解的其他相关内容。

 

4.朗读歌谣,开展背诵比赛。

 

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写几句歌谣。

 

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第五课时(学习“成语故事”)

 

理解内容、揭示内涵

 

1.朗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声情并茂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老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交流解决。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

 

4.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实践活动略)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4/2020-03-07/2278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