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七单元一篇课文,高段的教学,需要和第四学段接轨,需渗透主题单元的意识。本单元是一组写人的文章,中间暗含着爱人、爱家、爱国的主题,但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鞋匠的儿子》,是否与本单元的主题相背离。仔细分析,这一课是对前三课爱人、爱家、爱国的补充。因为一个人,不仅要爱人、爱家、爱国,还要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伟大的人。否则,这个单元就显得单薄许多。单元教学的目标与课文教学的目标定在什么位置,决定了这一课的教学取向。
一、课题揭示,文本内部矛盾
课题——鞋匠的儿子,再看课文第一行“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林肯是谁?美国总统!照一般的思维方式,歌颂赞美一位名人伟人,应取其最辉煌最灿烂的桂冠置于最显眼的题目。课文为什么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呢?
带着这个疑问读课文,答案不难浮现:因为是鞋匠的儿子,所以林肯当选总统令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感到尴尬和难堪;因为是鞋匠的儿子,所以林肯刚上任就遭遇公然的挑衅;因为是鞋匠的儿子,参议员们自以为找到了可以攻击的林肯的“软肋”;因为是鞋匠的儿子,林肯秉承了一位普通劳动者的勤劳、朴实、善良、智慧、正义、谦虚、诚恳,这一切都为他的人格魅力增添了人性的砝码,最终赢得了赞叹的掌声……因此,“鞋匠的儿子”这一特殊的身份定位是整个事件的起因,也是展示林肯襟怀坦荡、仁慈正义、聪明机智的最佳视角。
二、人物语言,彰显人格魅力
查阅了关于林肯的生平、贡献、影响、故事,一个勇敢坚强、睿智幽默、仁爱正义的林肯总统已在我的脑海中呼之欲出。但是,我仅以一名读者的身份在阅读林肯、感受林肯精神。当我作为一名阅读的引领者走进课堂前,我必须贴着学生的心沉下来细读文本,循着言语训练的主线抓住文中林肯所说的三处语言点进行解读:
1.“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面对羞辱和嘲笑,林肯不亢不卑,不仅不以为恼,反以一种诚恳的态度表示感谢。其中“非常”、“一定”以及三个“永远”更显林肯言辞恳切、态度真诚。尤其三个“永远”颇耐人寻味,每一个“永远”都有不同的意味。第一个永远,看似感谢这位议员,看似在表现林肯的大度在、宽容,其实是林肯在对那个议员进行有力的回击,可以说当时林肯的语气是坚定的。第二个永远表现得失林肯的坦诚,表现出林肯最为一个鞋匠儿子的自豪、坚定。第三个永远,充满着自己对父亲的尊敬、爱戴、怀念。在谦逊的同时,潜台词是说父亲是一个伟大的鞋匠,了不起。这是不是在反衬自己也会把总统做的很好,也会是一个了不起的总统哪?这一句为下面两句的叙述,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所以说,林肯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
2.“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他在告诉那位参议员,虽然你和你的家人贵为名门望族,但同样要穿出自一位鞋匠之手的鞋子。因为父亲已过世,如果鞋不合脚,自己乐意效劳,即使贵为总统,仍愿为他人服务。林肯从鞋匠父亲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做鞋的艺术,更是勤劳、仁爱的品质。而这,不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吗?另外,在这番话里,林肯仍不忘再度树立父亲高大的形象,他说“我不是伟大的鞋匠”,那么谁是呢?言下之意:我的父亲是伟大的鞋匠,但他已经不在了,我从小跟着他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所以也能做些修鞋的工作。在他这番谦虚真诚的话语中也诠释了什么是伟大:只要在自己干的一行中有出色的成绩,就是伟大!
3.“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林肯知道,那个傲慢的参议员只是许许多多企图抵制他当选总统的人之一。而他也深知,他的施政必须借助他们的力量,因为只有合作与帮助才能使国家更加团结富强。那么他的这番话又表达了什么思想呢?身为总统的他,愿意为更多的人服务。与此同时,再次强调他对父亲的无限敬意。林肯总统正是凭借宽容、仁爱、谦虚这样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在场所有的参议员,让他们从尴尬变为赞叹,从对手变为朋友!
4.“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林肯用形象的比喻告诉人们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表达他捍卫国家统一的决心。而正是这坚定的信念,使他毫不犹豫地领导人民拿起武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成为“伟大的解放者”。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第一个故事后,自己解读这段语言。也可以引入马克思、托尔斯泰等人对林肯的评价或林肯自己留下的名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林肯的了解,仔细揣摩蕴含在那些话语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在阅读实践中运用所学,提高阅读能力。
三、“怎样写”——关注作者、编者的心
写人叙事的文章教到六年级,我认为理解内容方面的任务应该逐渐淡出教学视线,李亮老师曾说过,高年级语文教学,理解感悟所占比重不应过重,应该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习表达上来。这一课在理解方面的任务我以为重点是对林肯品质的把握,林肯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他对“不分贵贱、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所作的追求。课文两个事例统一在这一中心之下。
本课明线:林肯的三段演讲;暗线:参议员们的心理变化,两条线都指向一个主题:林肯的品质。如果课堂只关注到“写什么”,“怎样写”没有得到关注,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症结就得不到根本解决。具体到这堂课来说,“怎样写”该如何教呢?可以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指向内容,这篇文章写了林肯的什么事?两件事,在参议院演说,化解羞辱;反对分裂国家。两件事一详一略,突出的是林肯追求平等的理念。第一件中,议员出身名门望族,自感无比优越,而鞋匠的儿子林肯出身底层社会,被议员们认为是卑微的人。而林肯是怎样看待“伟大”的?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只要做出成绩,在本职业内做到最好,就是伟大。这是怎样的理念?人人平等。再看反对分裂一事,南北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消灭奴隶制,这一事件正是林肯追求平等的体现。
通过讨论,把这些内容理顺后,教学就可以转向对写作方法的把握。课堂教学中需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可以指向构思。一是选材。学习作者为了表现人物的核心品质精选材料的写作方法。林肯一生可以记述的事例很多,而作者只选择了其中两件,在参议院演说及反对分裂,突出了他追求平等的执政理念。二是表现方法,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我们可以看到,最突出的表现方法是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林肯采用的演讲中常用的方法,即接话题。接过对方话题,反其意而用之。他的演讲声情并茂,但课文着重表述了演讲内容,就是人物的语言。这三段演讲层层深入,动人心弦,是演讲的典型范例,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三是议员侧面烘托。议员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议员态度的变化串起了文章,议员态度的变化也是林肯品质的衬托。这三方面汇总起来,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教学中关注到这一点,才能使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需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写。可以略处理,但不能不过问。林清玄为什么写这样一篇文章?美国总统的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林清玄有着跟林肯一样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他是要用这样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激励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