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读中感悟 体验诗情——《初秋行圃》教学设计

[db:作者]  2022-02-08 00:00:00  互联网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五、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查字典、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4/2022-02-08/3831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