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是一篇寓言,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通过一个牧羊人两次丢失羊,修羊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这则寓言内容较短,清洁简明有趣,寓意深刻。
依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主,抓住重点字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等词语
2.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寓言内容,结合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寓言故事。
由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未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法:
1.直观法:运用课间播放寓言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津津有味的观看中了解寓言内容。
2.比较法:把文中几个关键的具有特殊句式和语气的句子与几个普通的句子相比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寓意.
3.合作学习法:为突破哦这只重难点,我将采用直观法,比较法来引导学生自学,合作讨论,交流寓意.
4、“以读代讲法”: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有几句寓意深刻的句子,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交流寓意。
教学过程:将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反复朗读,悟出道理---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一.自学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课题“亡羊补牢”,看到课题你想问些什么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由于亡羊补牢是一篇古代寓言,题目是文言,学生不太理解,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弄明白“亡”“牢”的意思,从而初步了解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二. 读课文认知生字,检查生字.
三.直观感受,理解寓言内容.
在这里我采用直观教学法.1.电脑课件播放“亡羊补牢”的动画,解说词既是寓言内容.由于小学生还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所以有趣的动画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有助于理解寓言内容.
2.小组用自己的话讲讲这篇寓言故事,让学生整体感知这篇寓言.
四.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寓言的道理是蕴涵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用“---”划出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听了街坊邻居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第二次丢羊后他是怎样想的,并说说两次的结果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就会发现,这两次丢羊他的想法是不同的,而且直接导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不听劝告结果继续丢羊,一是接受劝告结果不丢羊.养羊人这前后两次不同态度的对比正是理解本篇寓言寓意的关键.
2.重点句子理解. 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对比法,通过两个不同句式的对比说一下那一个更好,为什么?进一步理解寓意,体会两次态度的差别.
第一组句子对比: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让学生把它变成肯定句“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试读一下这两个句子,哪一个语气更强些?(反问)为什么要用反问句?(更能突出养羊人根本没想后果执迷不悟.)指导学生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并插入小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回怎样做?
第二组句子对比:出示“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与“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个别读,范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
“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知道读出重音.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3.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的两次不同态度。
4.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寓意.寓意是本课的难点,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在遇到学生单独解决问题比较困难时,小组合作比较有效.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基本可以突破重难点.
5.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先小组讨论发表意见,然后老师总结.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的越快,错误造成的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五.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新课表要求我们“要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我要学生根据这节课的语文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六.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3.搜集其他寓言,准备下节课交流.
|